|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田晓菲谈“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           
田晓菲谈“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

田晓菲谈“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中世文学的世界:汉魏六朝唐宋研究的新视域与新路经径”中美双边工作坊中,记者见到了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田晓菲。少年成名的她早已完成了从诗人到学者的华丽转身,并在三十四岁时成为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

  在新作《烽火与流星》中,田晓菲写道:“也许可以把文学论文联盟*编辑。研究者分为两大类:一类通过阅读文学,了解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等等等;一类研究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政治、语言,等等等等,为了更好地阅读文学。我愿意相信自己写这本题为《烽火与流星》的书,只是为了解读庾信的这首二十个字的诗。”不作虚妄的“假求真”或“求假真”,坚持从文本出发,以理论梳理支撑,兼及社会史、文化史,最终再回到文本,这是田晓菲的治学取径。

  您在《烽火与流星》中结合了文化史、社会史的背景,对萧梁时代的整体文学图景进行了极有新意且令人信服的描述,与传统文学史的描写十分不同,可以说处处在与之对话。 您与以前的文学史家使用的基本参考文献大体相同,而描绘出的文学图景却如此不同,这种差异背后的学术理念是什么?

  田晓菲:我对现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感到不满足。这个学科是二十世纪初期诞生的,今天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了,可是这个领域似乎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现代学科身份。最大的问题是把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活生生地拆散了。“文学评论”往往和“审美”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比较主观的、浮泛的,评价标准可以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文学研究”被等同于语文学和文献学的考证,和清朝的朴学传统一脉相承,是为“知识的大厦”添砖加瓦,是“硬功夫”。也可以说前者被视为“文学”,后者被视为“学术”。我觉得这种脱节是古典文学研究的误区。

  这个二元框架里的两个概念各有其问题。以“文学评论”来说,要么就是谈论作家的人格和生平,要么就是使用一系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