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论文联盟www.LWlM.cOm刘少奇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就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从建国初期教学秩序的恢复和各级全日制学校的建立,到教育制度的制定和规范,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批示,为后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中央档案馆保管的记录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思想的档案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讲话提纲、讲话记录,又有给党中央的报告、给相关部门领导人的信件及正式文件;既有手迹,又有修改稿和油印件等。这里仅撷取其中珍贵的三件,从中管窥这一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普及中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只是发展这种单一类型的学校有不少问题,如:由于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种学校难以迅速发展,不能尽快普及教育。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脱节,不能升学的大批中小学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生产知識和技能,很难安排工作,同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许多工人、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往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怕耽误农时而中途辍学等。面对这种实际情况,经过深火调查研究,刘少奇逐渐形成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教育思想。
  1957年2月,在毛泽东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讲话后的第二天,刘少奇率调查组南下五省,调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关问题。通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刘少奇发现,许多青年学生在升学、当干部、做工、务农等关系到理想、前途的问题上,往往不能摆正它们的关系。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方面是受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还不能满足全体青年学生继续升学的愿望;另一方面则同当时实际执行的教育方针有着直接的关系,即由于那几年教育工作中存在着偏差,在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受教育者的问题上出现了只注重升学的错误导向。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普及教育的实施,教育工作中的偏差使受教育者不能正确处理升学、就业等问题,当不能满足他们继续升学或当干部、当工人的愿望时,就不可避免地对政府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从穿越剧看中西方两种文化差
    中国人口的“两难”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
    “两岸三通”背景下台湾新闻
    透视台“两岸军力发展报告书
    台湾问题上的“千层雪”和“
    两种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观察
    休闲与娱乐:两种文化形态的联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需要四
    城市用地规模的“两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