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罪”的传播学解读           
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罪”的传播学解读
人的行为及后果的直接观察,也可以通过阅读、视听各种媒体中人的行为完成。按照班杜拉的理论,媒体中所表现的行为,除了可以作为示范行为而使人们通过观察学到新的行为模式,还可以影响已学到行为的实施,即除了教会人们如何做之外,还对人们从事这种行为起激励或抑制等作用。总体上来讲,模仿媒介行为方式主要经历3个阶段:1.受众注意到媒介内容所描述人物的行为模式;2.受众认为这种行为模式是有吸引力的或是有效的,认同甚至欣赏这种行为模式;3.受众自己的活动中如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他会模仿从媒介内容中习得的行为方式;如果能够成功,他可能会不断重复模仿。解释这一理论的最好的例子就是1774年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面世后,曾引发整个欧洲出现了大量的仿效维特自杀的现象,被称为“维特效应”。
  模仿理论提供了微观地考察媒介内容对社会成员产生长期影响、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的方法。这方面实证研究最多的是媒介中的暴力行为对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者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观看暴力行为和观看者自身从事暴力行为有关的例子。比较直观的因而也容易引起注意的情况是:罪犯供认其在犯罪前看了某个暴力电视节目,在犯罪中采用了和节目中同样或类似的手段,或受到节目的鼓励认为杀人很容易,等等。整理:WWW.YbAsk.COM 。

  受研究暴力行为的启发,观察学习理论(模仿理论)对于解释媒介淫秽信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也提供了一种视角。由于淫秽信息涉及的是人们一般难以获知的关于他人性活动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方面的内容,出于对他人高度私密的性活动的“窥视”的欲望,淫秽作品中那种细致化的性行为描绘和官能刺激性的性心理渲染就极易产生示范作用,引发受众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关注,并有可能成为受众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性行为模式的“信息窗口”。又由于它所展露的是淫亵的、变态的、以动物性消解人l生的性行为模式,因此它很可能导致受众性观念的扭曲和性行为的异常,甚至诱发性犯罪。
  一些研究成果似乎也验证了模仿理论。日本一项持续23年的研究结论证明,接触色情作品绝对与强奸和性攻击增加相关。美国丽贝卡·科林斯等人调查了1800名青少年对有性内容的节目的收视情况,1年以后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发现,1年前调查中观看性内容最多的青少年,在调查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隐私权之刑法保护
    我国刑法对死刑制度的选择
    从“哀矜勿喜”看儒家为民的
    刑法主观主义原则:文化成因
    刑法不应面面俱到——小议刑
    中国刑法史中的和谐理念
    论中国刑法中的财产刑
    中国刑法法益的结构性缺陷及
    中国刑法史上的“杀人偿命”
    死刑废止与中国刑法改革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