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企业体为调解其买卖市场环境而采取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定价策略、促销策略、产品品质决定及阻止或限制对手加入等。市场绩效是一个产业总体的最后运作结果,评估市场绩效可以用价格与成本的差距、生产规模、促销费用占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产品组合、开发新产品的速率及社会就业量等来衡量。
stern等(1977)认为流通渠道绩效包括效果(effectiveness)、公平(equility)、效率(efficiency)。其中,效果又体现在可及性(delivery)和激励(stimulation),效率体现在生产力(productivity)和获利力(profitability)。可及性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测量标准,衡量渠道机构为满足最终使用者的需求,所需劳务投入的有效性。激励是一种长期目标导向的测量标准,渠道机构利用一种模拟的潜在性需求,求得最适合的劳务需求,并用此标准测量激励方法的有效性。生产力是用来衡量要素投入所能产出的效率。获利力是财务上的衡量指标,主要计算方法包括投资报酬率、资产流动性、财务杠杆、成长力及利润的成长潜力。
rauser 等(1987)指出食品营销系统的效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向:对子系统的分析,比如加工厂、集合或运输系统等;对组织结构的分析,如组织制度、流通系统运行的政策限制等。用子系统研究的方式通常更容易衡量。系统的效率经常用该系统的运行成本(operating costs)来衡量。
许文富等(1990)曾利用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等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绩效指标及衡量方法做深入研讨,并提出农产品市场绩效的衡量方法,详细如表1所示。LOCALHosT

通过调查流通环节的价差、利润以及是否有冷藏设备衡量流通效率的方法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而且调查样本的选择会显著影响调查结果,由于现实市场中,产品价格基本能够充分反映供给、需求,因此流通效率的研究重点逐渐从最初价差结构转移为用不同市场间价格的相关程度反映的市场整合研究。enke(1951)提出了空间价格均衡理论,samuelson(1952)、takayama 等(1964)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上,空间市场的价格关系取决于商品在市场之间转移的成本大小,有效市场的特征是市场之间的价差应该小于或者等于转移成本。从1967年lele第一次使用数量经济的方法对市场整合程度进行测定至今,学者们一直致力于测定方法的改进。目前,可用于测定市场整合程度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相关系数法、ravallion模型法、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比价界限模型法(parity bounds model)和单一价格法则模型(lop模型,即law of one price)。这些方法都各有其优点和不足。
三、 流通效率实证研究
流通效率分析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流通环节,弄清楚影响流通损失的因素,使产品保质保量传递到流通链条终端,提高消费者福利。除了设定指标,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
用价差衡量流通效率的研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最近则在印度、台湾较多使用。印度的kumar等(2002)通过1996—1997年uttar pradesh hamirpur地区6个村庄分层抽样调查的60位农户、55个中间商,分析了鹰嘴豆不同流通渠道的价差和流通效率,调查显示,农户在流通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储存设施,较差的运输设备,严格的市场管制法,大量中间商的存在,生产者只得到很少的消费者价格,同时,农产品价格中很大比例成为流通成本。chahal等(2002)通过多层随机抽样,对印度西北部punjab地区26个小规模、15个中规模、10个大规模渔民进行调查,认为随着流通成本和流通价差的提高,流通效率呈下降趋势,渔民可以通过参加组织、合作营销、合同营销的方式免受过度剥削。许文富 (1984)分析了台湾主要蔬菜的流通环节价差和成本,游振铭(1993)通过对台湾农户、批发商、零售商、配送中心的调查,分析了台湾主要城市的蔬菜流通渠道,认为流通费用会随着流通层次的减少而降低,在中南部地区以农民—零售商的通路流通费用最小,在北部以直销通路的流通费用最少,损耗率也随着流通层次的增加而增加。万钟汶 (1996)分析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蔬菜的运销价差结构。
用市场整合来衡量流通效率的研究国外较多,国内学者喻闻等(1998)用相关系数法和协整检验对1988—1995年全国22个省区大米市场旬平均价格的研究表明,中国大米市场的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到1994—1995年间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武拉平(2002)综合使用单一价格法、协整检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市场联系指数(mci)对小麦、玉米和生猪进行了市场整合研究,表明空间市场之间存在长期的整合关系,但不存在短期的整合关系。park等(2002)使用中国各省1988—1995年的三个月的平均价格,采用比价界限模型来衡量转型时期中国粮食市场的运行状况,表明贸易限制并不能解释市场发育在时间上的变化,除了贸易限制外,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市场价格改革和专业化生产政策也对市场发育有重要的影响。
四、 小结
传统上,由于农产品具有粗重易腐烂的特性,某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只满足周边地区的需求,农产品流通空间较小,流通环节效率也很少引起重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定地区农产品产量大增,随着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产品的流通范围大大拓展,流通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如何在成本最小的目标下保证流通中产品数量、质量的损失最小,就成为生产者、消费者共同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