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我国独立董事引入后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独立董事引入后的冲突变化,分析独立董事对董事会结构的影响,通过发挥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间冲突正效应,引导冲突向有利于绩效改进方向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及效益状况,对独立董事的任期收益并无影响,独立董事在进行企业决策时会因为基于职业的关注及声誉的双重考虑,而呈现较多不作为的倾向。四是独立董事的风险意识逐渐加大,责任心也渐渐增强,但其在董事会中力量的非均衡未能彻底改观,导致独力董事辞职的现象正在逐渐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独立董事的勤勉尽职的履行难度逐渐加大,同时也反映了环境迫力所导致的风险增大。五是独立董事的来源与股东间的强度关联性,导致其独立性及效果的发挥存在极大质疑。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推荐、任免、薪酬等权力完全操控在大股东手中。而对于关联交易有否决的特殊权利的独立董事弱势群体,因其对于职业的依恋、对声誉的影响、及对利益的基本追逐,导致其在决策时,可能会违背其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而盲目随从大股东的意愿。
2 独立董事引入后的冲突变化及冲突正效应
独立董事的引入无疑会改变原有董事会的决策方式,其最终可以归结为股东间控制权的所谓转移,由此产生股东间因争夺控制权的矛盾和纠纷,并由此演化为独立董事与原有董事间的矛盾和冲突。作为独立决策主体的独立董事,其职能的发挥必然与原有董事间形成有形及无形冲突。具体有以下几点:
2.1 委托人利益冲突:原有董事的委托人是拥有较大股份的法人股东,其基于利润及风险转移的角度出发,尽量提高其自身的收益。locaLHost而独立董事作为虚拟的委托人——中小股东的代理人,其职责在于尽可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且避免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蚀。当一种决策行为结果有利于大股东而有损中小股东利益时,此种冲突便不可避免。
2.2 角色定位冲突:传统公司董事会的主要角色定位于监督者,其本应成为主要角色的决策者成为次要地位。加之董事会的构成方面主要是股东委派制,其与经理人员之间密不可分,由此形成上述的主次角色错位现象。独立董事的引入主要是用来规范董事会的决策行为,使之角色定位进行有效地回复。也就是说,如何提高董事会的决策效率、决策科学化以及决策的独立性。然而由于独立董事与原董事的委托者差异,若原有董事仍然过度关注并行使其监督者的角色,而独立董事行使决策者的角色,则决策的行为结果必然发生决议难以有效统一,由此造成董事会决策效率的极度低下。加之原有董事对原先角色的固有情节,以及人为的阻碍和干扰,必然会诱发决策角色差异冲突。
2.3 引入独立董事后的冲突正效应:我国强制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设立独立董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在董事会中增加弱势群体的声音。因此,引入独立董事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显然,当独立董事代表着中小投资者利益时,必然与代表大股东利益或者经理层利益的内部董事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的形成不仅是必然的,实际上也是本文所期望的,具有正面效应:
(1)即使独立董事实际来自于大股东的任命或安插时,在经理层为了自身利益做出的对公司发展造成损失的行为持反对意见,在董事会中投反对票,此时会与来自于经理层的内部董事形成冲突,但该冲突对维护所有投资者权益有积极作用。
(2)独立董事为确保自身的声誉,极有可能更倾向于让公司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当经理层或大股东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但不道德的决策时,发出反对的声音,从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
(3)由于独立董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小股东发出声音,对大股东有损于小股东的行为提出反对意见时,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4)由于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的不同,在同样为了公司长期发展的目标做出决策时,也可能形成冲突,但冲突的结果应该是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向着有利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也应该是有利于公司绩效发展的。
3 独立董事引入后对董事会结构影响
董事会代表了全体股东的利益,是负责执行公司业务的常设机构,也是公司大政方针的决策与执行机构。董事会的工作应该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任务:领导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查;选择任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确定合理的报酬政策,适时解聘不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影响并监督公司股利政策的形成,维护股东的长远利益;确定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策略,监督公司信息披露的过程;监督公司的重组活动,确保公司的战略性发展过程符合股东的长远利益。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晚,操作不规范,现有独立董事的结构不合理,处于弱势地位,对董事会的影响相当有限,但由于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存在天然的差异性,在来源和职能定位上的不同决定了独立董事的引入必然对董事会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独立董事的引入必然影响原有的董事会结构,打破原有内部董事的平衡。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的相互作用必须对董事会原有决策机制产生影响。如在项目监督及ceo继位方面,由于彼此所掌握的信息及目标不同,决策结果必然不同,也就有不同冲突反应。但同时,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间在沟通及职责承担上,存在合作共存关系,从而使得二者间找到新的利益均衡点,形成的新的董事会结构模式及决策方式。
其次,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影响到董事会决策结构。尽管我国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很小,但由于独立董事的存在,董事会的决策过程至少需要在形式上征询独立董事的意见,考虑到小股东的权益,从而在董事会结构中增加了弱势群体的声音。与此同时,由于独立董事对决策信息的了解有限,在董事会内部董事与独立董事之间存在认知冲突。过多的认知冲突会对董事会决策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在一些突发事件或紧急召开董事会情况下,独立董事导致的董事会结构变化有可能到董事会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
最后,独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