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借钱时是否考虑到什么时候还?”
在政协工商联界别小组讨论上,来自福建的许连捷委员在谈到企业诚信问题时说:“企业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眼光,最重要一点就是要讲诚信,如果企业不讲诚信,那么社会就更没有诚信了。我们每一次都提到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要宽松,其实我并不是在为银行说话,任何一家企业在借钱的时候是否考虑到,现在需要钱,向银行借,那什么时候去还钱?”
无独有偶,政协委员、浙江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对此也身有感受。他说:“没有诚信,百姓战战兢兢;没有诚信,企业如履薄冰;没有诚信,政府寝食难安。”
高天乐刚刚与一家国外电气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本应半个月、最多一个多月就可以谈下来的项目,却花了一年多,因为对方一直在找有关资料,核实他们公司的信誉。
关于信用问题,在本次两会上,仅全国政协提案组整理列出的提案就有8个,它们分别涉及到信用缺失问题、信用机制和体系的建设、信用产业的发展、个人资信的评估等方方面面。
所谓信用,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因此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一个必备要素。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交易能够进行、经济能够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
但是,信用也会带来风险。当授信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lOCAlHOST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存在。
毫无疑问,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然而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20多年了,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国民信用体系却并没有相应建立起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生活中失信失范的行为越来越广泛,情节越来越恶劣,严重影响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因此,社会上关于信用建设的呼声也非常高,这实际上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于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和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渴望。
据一些学者估计,我国目前存在十大信用危机,主要存在于商业领域、金融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分配领域、科技领域、*领域、法制领域、政府行政领域和政策领域、建设工程领域。
历史地来看,信用问题一般发生在社会的转型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综合症和常见病。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时期都曾发生过严重的信用危机。现在,我国也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虽然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信用交易的规模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信用交易的观念和做法也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同飞速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比,信用观念和做法滞后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尖锐地显现出来。
造成当前信用危机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比如,道德失范是公民个人不讲信用的内在根源;经济转型时期,各种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尚未建立;传统国有企业产权界限模糊,信用问题很少有人关心;信用制度的建立缺乏必需的保障和救济措施等。
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分析中国的信用状况及其成因时也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企业。从政府到民间,都存在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做法的痛苦过程,因而欺诈、赖账等失信行为广泛发生。
信用危机的确急需关注。全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一个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国民信用体系。为此,就需要各界、各层面共同参与,合力架构我国的信用体系。专家们认为,按照国家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定位,我国信用体系的架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市场交易人为主体的基础信用;二是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和商业习惯为主导的制度信用;三是以政府监管为主的监督信用。
信用体系的目标在于促进和培育社会信用,形成诚信的制度规范和社会环境。对于市场主体而言,信用要成为其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和无形财富;对于政府而言,不仅要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资讯网络,而且要发挥信用监管的职能,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在架构信用体系时,政府应大有作为。
当前,我们不但要树立个人信用,更要树立政府信用。建立信用,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守法经营、重视承诺、信守契约;对政府而言,就是要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政府决策要法治化、民主化,言而有信。而二者的真正建立都离不开法治。
正因为信用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道德建设如此重要,所以朱基总理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