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免费范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与障碍分析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与障碍分析
[摘要]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家族所有与家族控制。从成本与效率角度来分析,家族企业模式是特定企业边界下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制度安排。从企业的契约角度来看,家族模式是关系治理与正式治理互为补充,较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而言,前者的治理作用更为显著。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必然从创业期、发展期进入成熟期,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将成为家族企业转型的目标模式,它将向产权社会化,经营者职业化,企业文化契约化三种路径实现。但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型还会受到中国特有的宏观环境影响,如发育迟缓的资本市场,欠发达的经理人市场,中国文化浓重的家族情结等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产权社会化

  
  一、家族企业的本质与家族企业发展
  
  (一)家族企业的特点。家族企业被认为是当代企业群体中数量最为庞大、内部结构最为复杂、规模差异最为显著、生存性质最为独特的企业形态。就“家族企业”的定义而言,虽然目前理论界尚无一被广泛认同的表述方式,但各种表述不管其内涵外延如何,对“家族企业”的核心特征刻画却是统一的:从所有权而言,家族对企业拥有全部或主要股权或财产权,即企业所有权主要为家庭或家族所有;从控制权而言,家族企业是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因此,家族所有与家族控制是家族企业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二)家族企业发展三阶段。盖尔希克在《家族企业的繁衍》中提出家族企业发展的三维模型,模式以企业生命周期为中心,从所有权、家庭成员对企业的控制两方面分析家族企业随时间的变迁(Kelin Gemick,1998)。企业从发展角度来划分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相应地所有权表现为由初始的一人或夫妻二人控制、到兄弟姐妹控制和堂兄弟姐妹控制三个主要阶段,家庭对企业控制表现为创业者控制企业、到子女进人企业、父母子女一起工作,再到传递领导权三个主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创业者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控制力度不同,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配状态也各异。家族企业最初是一个家庭企业,然后逐步发展为一个关系紧密的家族企业,其后会演变为成员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家族企业,最后成为社会化的企业。
  
  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有效性与特殊性分析
  
  (一)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基于成本与效率的选择。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一系列的合约,企业的边界取决于新增一项活动所增加的组织费用与这项活动让市场进行所花费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如果某种商品或服务由企业内部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费用,大于让市场提供所花费的交易费用,则该活动应由市场提供,反之则应由企业内部提供。同理,掌握企业经营权与控制权的经营者,是由家族内部提供还是由市场提供,取决于二者成本与效率的比较。
  1 家族治理模式的成本优势。在家族企业的初始阶段,企业不具备向社会招聘职业经理人的条件,或者向社会雇佣职业经理人的成本相对于企业的规模、收益而言过高;二是企业管理尚不规范,职业经理人在任职期间,在管理过程与家族成员居多的职员产生较高的摩擦成本;对职业经理人而言,在尚处成长期的家族企业任职,风险大,潜在的风险会影响其经济收益,更有可能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声誉。而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本身还不成熟,没有形成有效传递职业经理人优劣信息的传导机制。
  2 家族治理模式的效率优势。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只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利益相歧,才会产生代理成本。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降低了代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其次,家族企业领导具有决策独断权,决策迅速灵活,尤其在成长阶段家族企业面对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家族企业高度集中的控制权提高了决策的效率;第三,创业者在家族中一般拥有崇高家长的声望,家跃权威减少了决策过程、执行过程中的摩擦成本,提高了执行效率。
  当家族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组织来说能够节约企业的总成本时,家族企业就是有效率的。因此,在家族企业的初创阶段,相对于现代公司治理模式,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特定企业边界下降低交易成本的最佳制度安排。
  (二)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分析。公司治理是基于关系与契约的治理,由正式治理和关系治理两个部分组成(Macneil,1978)。正式治理是指在企业内外基于契约理论建立的各种正式治理手段,因而也被称为契约治理。通常市场依赖于正式合同(即由第三方如政府强制实施的契约),但契约是不完全的(Williamson,1975)。例如,代理人的工作性质难以完全程序化、不可完全度量,则无法用明文规定代理人的所有工作,于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非正式的安排,即关系契约。公司治理机制中,基于正式契约的正式治理与基于关系契约的关系治理共同起作用。关系治理与正式治理一样能够使企业中委托代理双方目标一致,起到减少代理成本、降低交易风险的作用。在治理功能上,正式治理与关系治理互为补充,但因治理机制外部环境的异质性,各企业主体内在的异质性,故二者的重要程度在各企业中具有差异性。
  家族企业因其产权属性,宏观上的融资环境、政策不确定性等,微观上受自身所处的创业阶段资信积累度、客户关系不够成熟,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更倚重于非正式治理制度安排,关系治理作用显著。相应的,家族企业发展初期,不设立董事会,企业决策过程不规范、不科学,而仅凭企业家经验决策的种种疏于契约治理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关系治理和正式治理构成家族企业治理的全部内容,不单一地强调正式治理的作用,关系治理发挥重要作用是家族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表征。
  
  三、转型为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是家族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家族企业转型的必要性
  从现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演进历史来看,不少成功跨国公司也源自于家族企业,如强生、福特、沃尔玛、宝洁、摩托罗拉、惠普、迪斯尼等。这些公司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家族企业早期为家族所有、为家族控制的模式逐渐被所有权多元化、控制权社会化所替代。
  正如前文分析,在发展初期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是有效的,但它是具有效率边界的。首先,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一的模式会受到其“自然人”特性的制约,虽然财产可以由家族世袭,但是家族世袭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持续存在和长期发展的问题;其次,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生产、经营技术的复杂化,创业初期的家长式管理难以适应,要求有专业化的职业经营者;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要求有更广泛的融资渠道,迫使企业改变原有单一的产权结构,促成家族企业的产权开放。
  家族企业所有权多元化,控制权社会化,家族企业模式向现代公司模式转变,被称为“家族企业转型”或“家族企业社会化”。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即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管理控制权社会化,企业文化社会化(郭跃进,2003)。

  (二)家族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1 产权社会化。产权的社会化是指打破家族所有制的束缚,引进外部股东,实现从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的转变。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从家庭所有,到家族所有,最终社会化,表现为企业财产所有权不再仅为特定的家族持有,而是由血亲关系淡化,甚至完全没有血亲关系的人们共同持有。就理论上而言,产权基础的转型一般有三大模式:家族成员内部分配产权模式、部分产权转让或增资扩股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模式、产权整体转让给外部投资者模式。而现实经济中,部分产权转让,即公开向社会投资者发行股票的方式最为常见。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当企业的控制权发生转移,公司治理机制将会发生变动。家族企业产权的社会化必然引致家族企业经营权、企业文化的社会化。
  2 经营者职业化。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重叠是家族企业在创业阶段的主要特征。如前文分析,这解决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经营者不会有偷懒动机,也不存在“败德行为”与“逆向选择”。但其选择管理人才的范围只能局限于家族成员,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当家族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任人唯亲”用人原则不合时宜。家族式管理应向专业化管理转变,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专业化程度就会越高,就越需要聘请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
  经营者的社会化,它是在原有家族控制的基础上的“改革”,是对企业的管理权力的重新配置。在短期内,这种经营者的转变,是家族企业内的利益或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如要让部分企业初创时期的功臣让出自己的权力,交由专业人员来进行管理。企业原主要管理人员要超越私利,从企业发展的需要出发,使企业能较低成本实现经营者的职业化。
  3 企业文化契约化。家族企业能够创建与发展,必然有英雄式的创业者。当企业发展壮大,家长权威也随之建立。家族企业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家长个人价值观与偏好,表现出“家”文化的特征,而非现代公司治理的“契约文化”特征。“家文化”注重亲情,追求“父慈子孝”、“长惠幼顺”等,同时也体现出了家长的权威。家族企业治理模式中的管理靠权威,而非制度化,是典型的“人治”文化。家族企业的关系型治理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血缘、亲缘或地缘的信任和默契基础上的,进而建立于契约和制度的基础上。当家族成员间利益发生冲突时,契约和制度的缺失使得这种信任与默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使企业遭受损失,影响企业发展。因此,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要规避“家文化”这种低信任度、软约束文化带来的弊端,必须规范企业制度、实现“法治”,并最终建立契约型企业文化。
  
  四、家族企业公司治理转型的障碍分析
  
  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模式转型是一个涉及企业所有权结构、控制权配置结构和治理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全方位制度变迁过程。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转型从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而言可能遭遇以下障碍。
  (一)发育迟缓的资本市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具有直接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直接决定企业产权结构,进而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市场、债权市场,控制权市场是公司治理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1 中国现有的股票市场是一个高度分割的股票市场,而且同股不同利,难以实现竞争;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相对不充分,市场有效性不足,股价的高低甚至不能体现公司的业绩,更谈不上体现出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程度。在发达市场中,竞争的金融市场,即融资结构的治理,它为债权人有效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一个可利用的场所和渠道。2 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债权约束是一种硬约束,在公司面临金融困境时,债权人将会获得“相机治理”的控制权。但中国家族企业由于政策上的对产权属性的歧视,创业阶段家族企业融资尤为困难,因此,债权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说,存在与否尚且需要探讨,更难说有效性。3 控制权市场,是指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公司外部的并购者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对企业进行并购,获取公司的控制权,从而实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治理作用。对于家族企业而言,控制权的转让,意味着“家族”所有企业的真正终结。控制权市场对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外部有效性要优于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有效性。但控制权市场有效性要依赖于股票市场与金融市场,正如前文分析,我国此两市场的发育不完善将影响到控制权市场有效性的实现。
  (二)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在有效而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中,职业经理人自身流动性强,职业经理人经营能力、既往业绩等信息获取成本低,他们的价格由市场决定。在市场竞争中被证明有能力和对出资者负责任的经理人员,就会被高薪雇佣,且在经理市场上建立他们很好的声誉,提高他们人力资本的价值;反之,则会被贬值甚至失业。
  目前,中国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首先尚未形成合格的职业经理阶层经理市场;其次,市场不能为双方提供互相所需要的充分信息;再者,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制度缺失的环境下,还处在一个低信任度的阶段,各个方面信用危机事件时有听闻。在这种市场环境与社会条件下,中国的家族企业就可能更愿意使用家族自己的成员管理企业,而放弃那些虽然有能力,但是可能给自己带来道德风险的职业经理们。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企业极高的信用风险和代理成本。西方企业制度变迁史上曾经出现了“经理革命”,即大规模的企业控制权转移运动,它是以合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充分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为前提的。
  (三)中国文化浓重的家族情结。与西方众多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尊崇“个人主义”经济伦理不同,中国经济伦理体现为“集体主义”,在家族企业里表现为重视亲情与血缘关系“家族至上”的家文化。中国人浓重的“家”观念,厚重的“家”文化,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客观存在,影响家族企业的社会化转型过程。
  家族文化会影响经营者的职业化。家族企业常见的“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导致排他性用人,使家族企业的人才结构出现了严重的对外封闭性。在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转型时,它可能会成为引人职业经理人的障碍,限制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在企业经营权的代际传承上,可能出现非理性安排。严重的家文化意识,还可能影响家族企业产权的开放,因为家文化的作用,创业者可能顾忌企业的控制权旁落外族而拒绝企业产权开放,错失良好的战略投资引入时机。
  
  参考文献:
  [1]李新春,陈灿 家族企业的关系治理:一个探索性研究术[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郭跃进,论家族企业社会化转型的动力与模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3)
  [3]宋而丽,中国家族企业引入现代公司治理模式的障碍分析[J]兰州学刊,2007,(4)
  [4]王迎春,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经济评论,2002,(6)
  [5]戴湘,李宝山,转型期中国家族企业文化管理研究——儒家文化的提升与超越[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基于SCP模型论企业经济战略的
    试论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
    简析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
    浅谈修复管道泄漏在石油企业
    关于普通磨具民营企业提高效
    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
    浅析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能力要
    电子商务人员如何在企业驱动
    浅析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