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关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关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摘要:工业化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伟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剖析该理论提出的理论根源和战略意义,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Abstract:The industrialization is a great social economy which the human society experiences transforms,is the modernized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This article take the party 16 big,17 big reports propose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the strategic theory as a starting point,through analyzes the theory root and the strategic sense which this theory proposed,proposed our country walks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th 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Keywords:Industria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对新型工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新型工业化道路概念、特征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两个含义:一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二是相对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化道路是新型的。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征:
        1.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顺应新形势,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1.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1.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

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有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nb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关于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招投标
    浅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
    从赵作海案看我国的司法制度
    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研究状况评
    浅析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现
    浅谈我国会计研究现状
    关于电子商务专业英语学习方
    关于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定位的
    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完善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评价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