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对待立义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           
对待立义与中国文论话语形态的建构
中”才相联系。对此,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认为:“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并进而断定:“中之所为,而必就于和。”董子认为天地之道“起于中而止予中”,“中”是规律、尺度,“和”是境界、目的,没有“和”的境界,“中”就失去意义,没有“中”的尺度,“和”亦无法达致。就对待立义思维而言,中和范畴的构型特征在于:和中有中,中中有和。
  后者如文质、古今、虚实、巧拙、动静、奇正、浓淡、隐显、雅俗、真幻等,此类范畴两语素虽独立成体,但纯粹一极没有意义,须有所待,彼此点化,在相离中共存,在互补中共构,在相互牵制的共同结构中方能呈现出整体意义来。以文质为例。文质范畴是礼乐知识谱系下生成的元范畴,在古人看来,物之质文犹如人之内外,属于事物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宇宙万物乃至各种人文现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质内文外的问题。古人习惯于在文质递变中寻求天地人之法则,如《春秋元命苞》:“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天质而地文。”《周书·苏绰传》载《大诰》:“天地之道,一阳一阴;礼俗之变,一文一质。”《太玄·文》:“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斑斑,万物粲然。”质是阴气内敛的结果,文是阳气外散的结果,文质结合而万物粲然,文质也因此具有了阴阳的普遍意义。就对待立义思维而言,文质范畴的构成特征在于:文不离质,质不离文。
  正如老学以有无、一多的对举来理解本体,宋儒标举道、气、理、性、命、心阐释体用一样,在古代文学、哲学、美学的本体阐释范式中,常常采取的是范畴对举。具有本体阐释意义的对举范畴,譬如古人常用的中和、文质、动静、虚实、有无、心物、形神等,它们均能为现代意义上的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已发与未发诸问题提供一种理论形态的解答,均可视为古人基于不同

的经验环境与认知方式,围绕文学、哲学、美学本体意义探讨而积淀的观念形态与思维模式,透过范畴的两两对举,在对待立义中促使两者的理解、融合,并通过两者相互限定、互为体用的思辨过程,既规范了问题,也提供了答案,从而获得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结论。这种既规范问题亦提供答案从而获得整体意义的话语形态与范型模式,可以说在对待立义思维中已经充分具备了。因此,考察上述两类数量庞大的对待型范畴群,理解特定范畴的内在意蕴及其逻辑关系,对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文化帝国
    “烟民被拘案”呼唤理性对待
    关于认真对待利益——利益的
    关于认真对待利益——利益的
    新时期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
    认真对待司法经验(上)
    认真对待司法经验(下)
    认真对待近代犯罪学
    西方国家怎样对待中小企业
    党组织如何对待党员申办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