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实现学科化之前就匆忙引进已经完全学科化的西方现代性及后现代性理论存有身份淹没的危险,但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完全“西方化”与“他者化”过程。因为对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介绍并非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早在1957年,文学理论界就组织出版了《文艺理论译丛》(先后出版6期),选择介绍了国外美学及文艺理论古典著作,古代文学流派及重要作家相关材料;进入60年代后,《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又被大规模地编译介绍和组织出版。因而可以说,“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提出,是文学理论“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尽管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所使用的“现代性”概念,与源于西方的“现代性”概念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西方的“现代性”概念主要意指“启蒙现代性”,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成知识启蒙与学科建制后,异化为一种“总体性的叙事”而成为人们批判反思的对象;作为对以“启蒙现代性”代表的“现代性”的反拨,“审美现代性”应用而生。中国文学理论由于尚未完成现代性初始阶段的任务,所以“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建设,就首先必须完成知识启蒙与学科建制的“启蒙现代性”任务,同时警惕其固有的弊病,用“审美现代性”来警醒自身,完成其批判、反思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通过现代性建设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并超越单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纯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审美现代性”维度以完成理论自身知识谱系的建构,所企图实现的,正是学科/知识与文化/民族的双重身份认同。
  
  (四) 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20世纪90年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