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quo;理论取代中国古典文论的审美主义传统,显示了中国文论决心走出“沿门托钵”状况,确立自身的现代性文化/民族身份诉求。然而如何在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张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确立文学理论的现代学科/知识身份,却一直是一个困扰着持论者的难题。
  
  (三) 文学主体性与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问题
  通过“人性、人道主义及异化问题讨论”的反思清理与“文学审美本质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知识学奠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就正式开启了自身现代性的学科建构过程。1985年底至1986年初,刘再复先后在《文汇报》《文学评论》上发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论文学主体性》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学研究应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主体性在文学活动中重要地位的观点。从理论自身的逻辑发展来看,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既是对“人性与人道主义”讨论的自然延续,也是对机械论的“文学反映论”的反思清理,还是对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在文学领域的理论推演与实践验证。虽然该论遭到广泛的批评,但却为“文学现代性”理论的正式出场做了铺垫:“现代性”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心性结构和叙事视角,虽然并非始于今日,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已经开始了对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性研究;但“现代性”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关键话语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要义在于:其一,实现文学理论自身的科学化,使文学理论走向自身,走向自律,获得自主性;其二,使文学理论走向开放、多元、对话,体现一种现代意识;其三,促进文学的人文精神化,使文学理论适度地走向文化理论批评,获得新的改造。从身份认同的角度看,由于“现代性”本身是一种西方话语,因此,用其来分析中国的文学及文学现象,就既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敞开自身接受“他者”的胸怀,又体现了它将自身融入西方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及后现代性进程的努力。虽然中国文学理论在还未完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