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dquo;最高原则性概念”,都应得到认可。由于“典型理论”“题材决定论”及其反论“题材多样论”争论的实质在于如何选取题材、塑造典型以更好地服务于时代、政治和生活现实,所以。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讲,它们并无本质区别,均一致地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
  
  (五) 形象思维讨论始于1956年对胡风批判、持续长达30年的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既是对文艺创作思维本质的学理探索,也是对文学反映论本质的学理矫正。形象思维论者认为,“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形象性,在于它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则在于它通过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和反应现实生活的”。据此,形象思维并非浅表化的感性直观认识,它包含了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形象思维的过程,在实质上与逻辑思维相同,都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所以,从创作的角度讲,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典型化的创作过程。形象思维的结果,就是文学典型的塑造。形象思维讨论的本质在于如何处理公式化、概念化的理性思维与情感性、个体性的感性思维之间的矛盾。尽管形象思维论者也遭到了反对方的种种诘难,但这一看似关于文学的思维本质及其创作方法的纯粹学术讨论,由于其格外突出文学艺术的形象性本质,触动了“文学反映论”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所以在理论上构成了对新中国成立了以来一直强调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的主流文学理论及文学政策最大的挑战。正是这一挑战,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进人第二阶段后实现身份认同方式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第二阶段发展与学科知识/身份、文化/民族身份认同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逐渐“从过去自然服务于文学经验总结,或借用哲学观念以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应用于文学文本的实验,或权宜于政治策略的演绎,走向理论的自我清理和反思”。文学理论作为知识话语遂超出单纯国家/政治身份认同,而向学科/知识身份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缓慢转型。这种“转型”既是对第一阶段文学理论过度强化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的反思,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