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摘要: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_/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学科反思
  中图分类号: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2-0087-08
  
  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与限定
  
  在中国文学理论与知识分子关系的研究史上,知识分子“生产”文学理论,通过文学理论为社会“立法”,以此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是最为悠久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产生于早期儒家知识分子“修、齐、治、平”责任观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并在现代公义社会里有其深刻根源。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所反复表明的相反模式却是,文学理论超出话语生产者的身份认同而径直转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文化/民族身份认同或学科/知识认同,并在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强势话语双重牵制下淡化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鉴于此,本文所言的“身份认同”,不仅指称作为一门现代知识体系的文学理论,其逐步完成自我身份的学科/知识建构过程,而且指称文学理论通过学科/知识身份而实现国家/政治身份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的隐秘过程。对于持续纠结于政治意识形态与西方文论话语困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而言,后者显示出超出话语言说者与话语生产本身远为深广的文化社会学意义。
  作为“文艺学”(Literar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