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
度上实现了文学理论本土身份的自觉。这一“自觉”既为文学理论突破单纯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的囿限而向理论自身的回归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学理论更好地服务于文学与社会现实开启了门户。自此后,“典型”理论与“题材问题”讨论、“形象思维”讨论、“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讨论,才突破初始阶段讨论的政治禁区,而开始作为专门性的文学理论知识话语以对具体的文学实践发挥影响。“什么样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作品才是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和艺术真实的”成为这些讨论共同的主题。
  
  (四) 典型理论与“题材问题”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典型理论”并不是对别林斯基“典型”理论的径直照搬,其直接思想渊源仍为毛泽东的《讲话》。《讲话》指出,“……文艺作品中反应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典型”原则因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真实性的基本评价原则,“文学艺术创作必须根据典型化原则的要求,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集中概括,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要受真人真事的局限”。而始于1953年何其芳等人对胡风进行批判而形成的“题材决定论”与“题材多样化”争论,既可以看作是对“典型理论”极端发展的某种矫正,也可以看作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运用发展。因为“题材决定论”与“题材多样化”这个二难选择背后所掩盖的,是文艺创作的政治现实主义与艺术现实主义之争。前者认为,文学创作必须选取“时代的重要生活与重要问题为题材”,题材有重要与否的差别,题材的选择意味着文学价值的选择;后者认为,文学创作在题材选择上可以多种多样,而“并不限于直接表现人民本身”,只要遵循“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这一&l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