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及其转变           
现代伦理世界的“伦理性”及其转变
抛弃了天主教道德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的结果。不难看出,现代性(伦理)的“世界性”是一种哲学上的要求,黑格尔称这种要求为“对哲学的要求”,对这种要求的哲学“谋划”体现了现代性的精神气质。
  在《逻辑学讲义》中,康德区分了“遵照学派概念的哲学”与“遵照世界概念的哲学”的不同。前者是为后者提供奠基的(理性认识之形式、质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后者“遵照世界概念(in sensu cosmico)[拉:世界意义上的]的哲学所涉及的东西,人们也可以称之为我们理性的最高运用法则之科学,只要人们把法则理解为各种目的下[进行]选择的内在原则。”因而,最终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本身是有意义的,它是基于人类理性要求超越感性限制达到自由境界的理想而产生的”,从而得出“形而上学唯有作为伦理学才是可能的”。黑格尔并不孤立地看待人类道德生活,而是把它放到人类历史的社会生活即“世界进程”的洪流中来加以考察。而且在黑格尔看来,在伦理性(Sittlichkeit)中可以消除应然与实然的鸿沟,应当与是的鸿沟,甚至个体的个别性意志与共同生活的对立。但是,伦理世界的现实性被剥夺,伦理世界自我存在的确证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批判,而依据于(道德)自我和伦理世界的和解之中①。这就是现代性开端的“对哲学的要求”以及哲学要求的“世界性”表现,这一“主体性世界”的哲学操作,使

得“哲学无法指导世界的应然状态;哲学的概念只是反映了世界的现实性。”
  无可避免,在现代性伦理“世界”逐渐确立自身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经验性道德感受的“撕裂期”。因为,“在现代,经验与期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更确切地说,随着期待越来越远离以往所有的经验,现代才首次被理解为一个新的时代。”这对于现代性伦理学来说同样有效。
  一、现代世界“伦理性”的获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和谐行政伦理的道德意识基础
    浅析早期道教经典中的家庭伦
    论和谐保定语境下的农村伦理
    网络伦理道德特点浅析
    现代物流管理战略浅谈
    分析现代林业的发展与生态文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伦理文化
    西方现代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
    机床设计中的现代工业设计理
    浅谈中国现代水墨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