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           
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
有任何一个词语能与之对应,于是便将其译为“像蛇一样的大虫”。这是欧洲人首次用欧洲语言来翻译中国的龙。然而,在字典中,与龙一样的“蛟”,利玛窦则毫不迟疑地译成“dragão”(龙)。虽然传教士们知道中国龙不是西方龙,但也不知该如何准确翻译,而后世各国的西方翻译者渐渐将龙与蛟合一,直接用西方龙的词语相对应。
  在17~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上层社会,虽然传教士们不知如何准确翻译“龙”字,但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之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典雅、伟大、高贵的象征。在欧洲知识界的心目中,中国人是“高贵的异教徒”。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一书中载有孔子画像,画面上方配了一幅“双龙戏珠”图案。此后300年间,这张酷似欧洲哲人的孔子像,连同两条粗糙的戏珠龙,被各种有关中国的著作一再翻印。1735年,编写《中华帝国全志》的杜赫德明确地将龙升格为“中国人的国家象征”。由此可见,中国龙并非从一开始就被欧洲人误读。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西方的崛起与对外扩张,西方人也开始了重构话语权的过程。1815年,来

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译了《华英字典》,这是历史上第一本英汉字典。此时的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们已经看到了中华帝国的腐朽不堪,或许是出于对清政府禁止传教的不满,亦或是出于政治需要——达到帮助本国政府排斥中国和激起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厌恶心理的目的,马礼逊在编译字典时直接将中国龙译为了被西方妖魔化了的“dragon”。在中国基督教新教的历史上,马礼逊的影响非常大,之后,随着英国和美国的崛起,英语成为世界上的霸权语言,“dragon”作为中国龙的翻译被广泛接受。在整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影响太深,中论文联盟*国学者在自行编译英汉字典时也没有对这一译法加以更正。
  与此同时,西方“中国热”时期中国龙的正面形象也荡然无存。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之后,“征服中国龙&rdquo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难与华企竞争三星和LG失意中
    观众狂欢的“中国电视节”
    盘点2011中国电视
    浅谈中国电视购物销售策略优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竞争优势
    2012将成为中国的3D电视元年
    浅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基
    中国后WTO时代角色
    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51
    开创中国的哲学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