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上)           
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上)
不能还原为一种先验的阶级规定,它来自于一种建构性的接合原则。
  拉克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中,通过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分析,着力阐述了一种意识形态“接合理论(the-ory of articulation)”——正是这一接合理论为拉克劳带来了最初的学术名声并确立了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欧洲新左派理论家的地位。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领袖人物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就是援用拉克劳的接合概念作为一种分析原则在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5年。拉莫的新作《霸权与社会主义战略》面世不久,在一次访谈中,斯图亚特·霍尔坦言:“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一书的喜爱依然超过《霸权与社会主义战略》……因为在那个时候,拉克劳艰难地从还原论挣脱出来并开始以话语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的范畴重新加以概念化,对于这一点我尤其喜爱。不过,在他们的新作中,对事物之间为什么可以接合或者为什么不可以接合的理由的再没有详加说明了,对还原论的批判明显地导致将社会看作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话语场域的概念。编辑:www.ybask.Com 。
”克劳的接合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某一历史性意识形态包含着异质的多种原素(elements),这些不同的意识形态原素并不一定都必然地具有阶级属性,其中有些原素根本是非阶级性的、中立的;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不是由主体在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地位所预先规定的,它取决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原素之间的连结方式,这种赋予意识形态以统一性的连结方式就是拉克劳所指称的“接合(articulation)”。意识形态自身的组成成分的接合“打造”了自己的统一性,这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意识形态的“自治”。把这一理论运用到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的分析上,就自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并不是预先决定的,而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原素在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某种中性的意识形态因素最终被接合进何种阶级话语之中完全取决于“霸权斗争”。显然,这一接合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完成了一次“逆转&rdqu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
    从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哲学思维与推进马克
    马克思批判哲学探析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论析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
    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
    马克思.韦伯异化思想的内在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