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摘要) -—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管理政策研究报告 |
★★★ |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摘要) -—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管理政策研究报告 |
|
|
受中国金融学会的委托,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主办的全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讨会于2000年3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长吴晓求教授主持,研讨会的主题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及银行信贷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管理政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向本次研讨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管理政策》。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fsi)吴晓求教授、赵锡军教授、瞿强博士、宋清华博士分别就这个报告作了简要的说明。以下就是该报告的内容摘要。 一、关于中国当前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总体思考 在fsi提交的主题报告中,吴晓求教授首先指出,在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金融领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在他看来,以下几个理论问题在中国目前尤为重要: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货币市场发展要比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但从总体上说,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来支持,资本市场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没有相应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缺乏风险规避和风险流动的调节机制。因而在现阶段,研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对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及特点是什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LOcaLhoST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二者只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层面上,应该深入研究一下市场运行状态的改变、资产形态的改变以及资产流动性的提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影响是否存在?国际游资的大规模流动使得两个市场的界限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们可以从期限上来划分两个市场的界限,但是从资金本身的性质来看,有时是很难划分的,所以还应研究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如何区分的问题。 (2) 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吴晓求教授认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关系理论研究的背后含义就是银行的资金和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或者更明确的说,就是研究信贷资金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以及如何设计这种有益的、必要的管道。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做出清理:首先要理清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理论关系;其次,国外在历史上银行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上的管道有哪些,这些管道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来规避这些消极作用?第三,我国目前在打通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关系时有哪些通道和规则,哪些通道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有些管道无论是对货币市场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有害的,有些管道则对资本市场有利,对银行自身的业务有所提升。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评价,需要作详细研究。 吴晓求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管道进入资本市场,都有一个如何认识潜在的信用危机问题。实际上,“中科系”事件已经给我国提出了这个警示。虽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原则上不能进入资本市场,但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在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了一个管道。在股票质押贷款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信用创造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这种信用创造可能引发的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和危机。 (3)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模式问题。 吴晓求教授谈到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的分业发展要求资金界面分得非常清楚。在这种模式下,银行信贷资金无论通过什么方式进入资本市场都是不允许的。但实际上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某种界限,所以分业发展的模式实际上已经慢慢地受到挑战,银行资产已潜在地包括了股票这种股权性资产。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如果不寻找新的业务平台、不创造新的投资工具、不改变资产结构,将难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所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分业发展和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4) 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关系问题。 吴晓求教授认为这个问题的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制定应在什么范围内、什么程度上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这涉及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货币供应量是否充足以及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否真的反映经济增长的实际状态等问题。 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既是竞争的对手,又是协作的伙伴,两者截然分离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如何建立一个包括发达的货币市场和健康的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提高我国的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 二、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 fsi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全球化使得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挑战。过去20年来,各国中央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对于资产价格的膨胀,却难有对策。80年代末,日本、北欧资产价格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长期不利影响; 90年代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资产价格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势更是引起了决策部门普遍担忧。例如,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多次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 fsi研究组认为,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各种可交易金融资产总量急剧增加,因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制度性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的货币政策,立足于保持币值稳定,多将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作为目标;但是一般价格水平的反映的是当期消费成本的变化,如果居民财富总量中金融资产比重较大,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成本,因此,至少从理论上看,将一般物价水平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实践中,人们还发现,资产价格 [1] [2] [3] [4]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21世纪中国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方向 下一个论文: 日元贬值对亚洲经济的影响
|
|
|
看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摘要) -—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管理政策研究报告》的网友还看了:
[法律论文]简论市场中介组织的法律规制问题探析 [经济论文]试析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经济论文]先人后己: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与文化自觉 [免费范文]先人后己: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与文化自觉 [经济论文]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地位与创新途径分析 [经济论文]应加强对骨干市场的扶持力度 [企业管理]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探讨 [今日更新]文化市场管理法治化研究 [今日更新]优秀市场营销应届生自荐信 [今日更新]市场营销道德问题及对策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