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体化,有力地推动了苏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发来,苏南是我国率先发展的地区之一。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去年我到苏州,苏州地区的工农业年总产值已经接近人均八百美元。我了解了苏州的生活水平。在苏州,第一是人不往上海、北京跑,恐怕苏南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往外地跑,乐于当地的生活……这几条就了不起呀!”邓小平赞扬的是苏州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快速转变。

今后,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苏南地区加速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重要动力。反映农村工业化道路的“苏南模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有存在的依据,因而不可能已经到了“历史的终结”。“历史终结论”的主要论据,是“江苏乡镇企业痛失领先地位”。从总量指标来看,1997年前江苏农村工业总产值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90年代年均增长达29%左右。由于增速一度回落,1998年浙江农村工业产值第一次超过江苏;1999年江苏农村工业产值增速开始回升,产值总量又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从规模企业来看,江苏农村工业的规模优势相对较强。1999年,江苏规模以上的农村工业企业创造的增加值是浙江省的2.8倍;同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农村工业所创的现价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中,有28.9%、26.4%、28.2%和24.4%的份额是由江苏农村工业企业创造的,所占比重和份额在全国各省市中遥遥领先。这些都是“苏南模式”充满活力的表现。“苏南模式”在产业结构高级化、企业组织规模化方面,一直领先于“温州模式”。

如何建立高效所有制结构与社区共有制

“苏南模式”近几年受到的责难较多,多数责难是针对这种模式内的产权形式与结构的。“苏南模式”确实也有弱点,产权形式与结构在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不适应性。从规模以上农村工业中私营企业的增加值比重来看,1999年江苏为9.3%,浙江为19.3%。“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相比,个私经济相对发展不快,这同“公有制偏好”有关,但也不是简单地用“思想保守”一句话能够概括得了的。“苏南模式”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建立在社区共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关于“苏南模式”曾有过多种概括,比较流行的是“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经济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经济运行机制上以市场调节为主;实现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和原则,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走逐步实现社区内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还有一种比较简明的概括,认为“苏南模式”是“由苏、锡、常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率先实践的,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村工业为主导,中心城市为依托,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县、乡政府直接领导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其中,“集体经济”是指多(镇)、村两级社区共有制。这些社区共有制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当时兴办社区成员共同所有的乡镇企业,经济绩效高,社会也容易接受。尤其在要素和经理市场不具备条件下,“乡办乡有、村办村有”的产权制度与干部主体治理结构,构造了农村干部与能人同集体积累、社会闲散资金相结合的创业机制。由于政府担保、社区成员共同承担风险,乡镇企业的决策者往往也有可能敢于大规模融资举债,上一些技术含量高但风险大的项目,一旦成功就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冲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期,“苏南模式”曾内含高效的所有制结构与社区共有制。正如有的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在经济转轨和经济短缺同时具备的历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苏南模式转型背景下的无锡城
    苏南丘陵地区茶树施肥存在的
    浅析东欧剧变的“苏联因素”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
    苏宁电器:“苏宁速度”育人
    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现状与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
    以城带乡 建设苏南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