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简历文档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苏南模式”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条件下,一部分农村能人依托当地政府,组织辖区内可支配控制的经济资源,创办市场导向的农村集体工业,在政企高度合一的制度框架下,走低资本高负债率的扩张道路,并成功地推进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苏南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比较优势弱化的现象。这同产权结构有关,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开始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首先是“苏南模式”的机制优势减弱。乡镇企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相对灵活的机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相对僵化,滋生出一些“二国营”的现象,如干部“负盈不负亏”、职工“能进不能出”、分配“能高不能低”以及一些企业领导家长制的出现,干部职工损公肥私现象日益严重。二是政府优势丧失。乡镇企业原来享受的减免税待遇取消,同时资本形势恶化,出现了“前门(银行贷款)关小、国门(利用外资)提高、后门(横向拆借和集资)堵住”的局面。三是结构优势逐步沦为劣势。“船小好调头”,许多适应于短缺经济时代的低水平、小规模的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显得不相适应。这些因素导致了苏南乡镇企业增长动力的减弱。

“苏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所有制问题,这是近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观点。苏南地区有些实际工作者也指出:“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企业法人地位的实际不存在,‘四自’经营机制的逐步落空等,都削弱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过去苏南地区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非公有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以及产权关系模糊、社区共有制发育不健全角度来看,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苏南地区所有制结构与产权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来,苏南地区在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私营、个体、外资经济。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工作到1999年底接近尾声,全省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面达92.4%,农村工业大中型企业的改制面也达到了67.3%。改制的一般情况是:大型骨干企业(资产1000万以上)和大型企业(资产500万以上)搞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中小企业搞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小而亏的企业实行阿拍卖和转让,变为私营企业。苏州4531家已改制成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总股本中,集体占44.9%,个人占31.7%,社会法人占23.4%。锡山市的股份合作制乡企中,经营者、中层干部、职工各占股份的3:3:4。苏南乡镇企业存量转股、拍卖转让、租赁经营、兼并重组、划股出售、分立破产等各种方式,盘活、转换集体的存量资产,吸引企业的干部职工入股;同时,带动个人、社会法人、外商等多元化的增量资本,初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个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给农村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99年全省农村个私工业企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5.7%,占农村工业总量的比重由1998年的33.2%上升到40.6%。改制也增强了集体经济的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对大型乡镇企业以及中型骨干企业的控股水平上。这方面最突出的是江阴市。全市所有者权益超1000万元的共180家,共有资产108亿元,占原有乡镇企业总资产的74%,销售收入占46%,税利占81%。这些集团包括阳光、双良、华西、三房巷等。在改制中,把集体资产向这些优势企业集中,并通过这些集体资本控制,运用更多的社会资本,就大大提高了集体经济的控制力。

“九五”期间的产权改革,既初步建立了资本营运的机制,但也有一些地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江苏乡镇集体企业以兼并、拍卖、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了产权制度的创新,这场改革涉及近千亿元集体资产在农村各利益集团之间的重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苏南模式转型背景下的无锡城
    苏南丘陵地区茶树施肥存在的
    浅析东欧剧变的“苏联因素”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
    苏宁电器:“苏宁速度”育人
    苏南与苏北产业联动的现状与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
    发达国家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及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
    以城带乡 建设苏南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