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民事执行权威的强化           
论民事执行权威的强化
民事执行正式立法的社会化程度越低,法律职业共同体内部互动的状况越差,民事执行权威的境地越不理想。所以,提升民事执行法律渊源的位阶、祛除民事执行过分依赖司法解释的现有瑕疵是强化民事执行权威的首要任务,至于民事执行正式立法的名称、体例和构造等形式理性方面的内容则是该首要任务的具体展开。
    (二)力守民事执行开始的被动性
 作为民事司法权的有机构成,民事审判权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民事执行权本质上是一种强制权。本质上的不同并不能使民事执行与被动性自然的完全割裂开来。相反,民事执行开始奉守彻底的被动性乃强化民事执行权威之必然。其理在于,“主动”意味着先入为主和价值判断、利益衡量的已然发生,难以避免客观上的“携私”,无法与“中立者”的角色期待形成真正亲和。而民事执行开始时的中立是民事执行获得公信力和民众认同的必要条件,公信力和民众认同是民事执行权威的固有内涵与本能凭借。此外,达玛什卡教授指出:当一个国家开始接近于实现其最充分的能动主义潜质的时候,司法与行政便开始融合。如果说在一个彻底的“无为而治”型国家中,所有的活动,包括行政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审判色彩的话,一个完全的能动型国家的所有活动,包括审判活动,便都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3]132移送执行制度中官方保留启动程序之权力的作法带有强烈的能动主义色彩,司法行政化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生,民事执行权的独立性便在一定程度上消失,而民事执行权威的状况与民事执行权的独立性状况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由此,民事执行权威的强化与移送执行制度形成互斥性的紧张关系。在强化民事执行权威的语境中,移送执行制度的生存土壤应不复存在。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12条和《执行规定》第19条第2款的现有规定,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扶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民事制裁决定书,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可以由审判员直接移送执行员主动进行。
    明显且可判断的弱势不可以根据弱势一方的作为而发生显而易见的扩大或缩小的弱势群体为固有型弱势群体;明显且可判断的弱势可以根据弱势一方的作为而发生显而易见的扩大或缩小的弱势群体为演变型弱势群体。[4]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的追索者通常是老人和未成年人,他们在劳动能力和其他 经济 来源方面往往处于困难境地,属于固有型弱势群体;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通常是被害人或其近亲属,他们往往因犯罪侵害而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趋于劣势,可归入演变型弱势群体。在民事诉讼法中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但总体上必须恪守对程序正义的底线坚持和对实体正义的最可能追求的立场。法官中立、程序开始的被动性、程序公开、程序理性、及时终结性等是程序正义的最基本要素,已成共识。使民事执行开始时的被动性荡然无存的移送执行制度貌似吻合保护弱势群体的宏观设计,实则与程序正义的底线要求相背离,进而沦为名不符实的伪制度。此外,在司法过程中,也有一个“两手抓”的问题:法官不仅要对国家法律,同时也应该对社会效果负责;它的实质是,法官不仅要对立法者负责,也要对社会公众、特别是社区民众负责。通过这样的司法过程,法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立法者与民众之间的对话、妥协与平衡。[5]211因此,为缓解、消除立法文本中的“一般正义”与现实案件中的“具体正义”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司法活动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也要实现对社会效果的追求。移送执行制度中,法院对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扶养费、扶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可以在没有执行申请的情况下主动执行,这样的制度设计暗含民事执行这种司法活动需力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意图。然而,司法活动追求社会效果是有诸多必要条件的,法院的中立便是其中之一。推而论之,民事执行开始时的中立则是民事执行追求社会效果的必要条件,对民事执行开始时的中立任何程度的偏离都可能使民事执行追求社会效果的预期落空。移送执行制度的如此设计很可能“有好心,无好报”,甚至是“好心做坏事”。
    《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可以单独适用或合并适用该条第1款所列举的十种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民事制裁以该款为实体法依据,是法院在民事案件的审理阶段,在诉讼请求之外迫使不主动履行民事义务的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惩罚性措施。它是国家本位主义和法院万能主义无孔不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的典型例证,因涉嫌侵占行政制裁的作用领域、促生法官恣意、违背“不告不理”原则、混同“追诉者”与裁判者的二重角色而备受指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和国家公权与公民私权关系的理顺,随着司法理性的确立,它将很快走向消失,近些年的司法实践中难见其踪影的事实也在印证这一点。审视与反思之后,为强化民事执行权威,必须尽快敲出宣告移送执行制度寿终正寝的声音。
    行政权能无法依靠一己之力解决城市拆迁和 农村 征地等极为棘手之问题的当下,为强化民事执行权威,民事执行开始的被动性需要刻意奉守与维护。应禁止以任何理由让法院参与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组织的“拆迁综合工作组”、“征地联合行动办公室”等机构,因为民事执行权威与民事执行权的作用范围并不存在正比例关系,恰恰与之相反,民事执行权作用范围的不当扩张则是导致民事执行权威不断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任何刻意维护民事执行开始的被动性的外在作法都值得欢欣鼓舞和珍惜,2007年春天的重庆“钉子户”事件中法院或政府单独召开新闻发布会即为一例①,因为在一个过去和现在行政强迫一切、政府劫持国家都经常发生的国度,对于民事执行权威的强化,行政的克制或自觉已经是一种难得的可贵与操守。
   (三)消除执行通知与强制执行之间的时间间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论民法法源之习惯法
    论民法上注意义务的产生根据
    试论民法基本原则的位阶
    民事法律关系和民法适用
    试论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透析
    论知识产权法在民事权利体系
    论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实现途
    2011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
    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整
    论民事经济案件处理中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