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明确指出:每个人道德修养好了,那么“家”可以齐,“国”可以治,“天下”可太平,反之,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孔子曰:“苟志于仁,无恶也。”“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也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他立志于仁,笃守勿失,即使面对挫折、贫困,也要做到“君子穷固”,在贫穷的时候也要坚守自己的志向,由此做到“无恶”,成为集“温、良、恭、俭、让、宽、信、敏、惠、仁、智、勇”等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所以,只有先立志,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把修身变成一种主体的自觉行动,不断鞭策自己,激发起修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加强自我修养的锤炼。儒家追求身心和谐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寻求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统一与和谐。儒家伦理引导着中国几千年来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孔子思想中,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与“博施与民而能济众”的“圣王”是有区别的。达到圣还需要物质条件,而这是一般地位的人所不具备的。“仁”则不同,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的。孔子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有智,有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孔子的理想人格中,还包含着一种重要的道德要求,就是“中庸”。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于泯灭差别的同一,而是“和”与“不同”的统一,是“和而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中国司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