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分野           
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分野
尽如人意的现状反过来否定改善现状的尝试,似乎又是一个逻辑的悖论。第二,陈教授对“四个认同”的分析不可谓不精彩,但是以司法审查不能解决这“四个认同”所带来的问题为由否认宪法司法化显然不适当。因为他已经指出这“四个认同”本来就是存在于“中国政治”的语境下,又何来以司法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可能?〔7〕307—309类似的逻辑游戏还如,虽然司法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人大这两个意志主体而言确实无力审查,但既然已经承认了行政机关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第三意志主体出现的,为什么又偏偏故意忽略了这个潜在的审查空间而含混地得出“只能依赖政治意志主体的自觉和自我批评”的结论?〔7〕309—310
  最后,大多数根本法与司法审查不具有耦合性,这是陈教授在前文的论证基础上得出的反驳宪法“司法化”的直接论点。他认为,在业已划分的五大根本法中,第一、二、四根本法只能依据政治判断,第三根本法只能由法院进行有限的解释,而第五根本法虽然最适于法院解释,但是“鉴于中国根本法的政治性,鉴于前四项根本法相对于基本权利的优越性,法院在基本权利的案件中极易陷入政治判断的泥沼”。〔7〕313由此,宪法“司法化”由于与只钟情于“政治判断”的根本法要素之间缺乏耦合性而丧失了存在的必要。就“中国根本法的政治性”而言,诚然,由于具备一定的政治道德性特征,包括中国宪法在内的现代宪法都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政治色彩,但是宪法的最高法律性价值却不能因此被忽略,因为它才是宪法的根本属性。〔16〕7—9以政治性取代法律性,是对于宪法作为“法”的本质的彻底颠覆,也使得问题由“政治宪法学”悄变为“宪法政治学”了。对于“前四项根本法相对于基本权利的优越性”,由于缺乏有力的论证,也实在不足以作为两大支柱分论点之一而存在。
  四、结语
  虽然笔者对陈端洪教授的新作多处存疑,但也仅是一家之说,丝毫不影响《制宪权与根本法》一书成为我国政治宪法学发展的重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唯物史观与政治哲学
    浅谈近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转型
    合法性: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的焦
    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
    论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
    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多党合作和
    幸非政治哲学对秦汉政治的影
    从政治美学到纪实美学
    社会文化和政治对高校校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