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质疑           
《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质疑
强烈不满,打着某事物的招牌,或利用某事物的形式元素,辛辣地嘲讽该事物,鲜明地反对该事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渗透于字里行间的讽刺意味。
  如果《儒林外史》采用了“原、反、正、推”的八股文体式来批判八股取士制度,作者的春秋笔法至少应当有所暗示,能够让读者感受得到,就像小说中在进行正面嘲讽时,写名士而名士俗不可耐,写道学而道学虚伪不堪,写考官而胸无学识,写真儒则生不逢时,于冷静的叙述中透露讽刺意味一样,然而,对于这一结构,小说中从没有做过任何暗示,既看不出作者追求反讽的主观意愿,也看不到作品呈示反讽的客观效果,以致于自此书写成至今,极少有人能够领悟这种反讽意味。吴敬梓确实对八股取士制度不满,但他的讽刺是直接的、明确的。小说中对于遭到功名利禄毒害的士人极尽嘲笑挖苦之能事,没有看到作者有丝毫隐晦的痕迹,他想要否定或揭示的每一类现象几乎都无需读者去猜测。既然如此,吴敬梓又怎会想到利用八股文“原、反、正、推”这样的结构去对科举进行反讽?这样做显然是一个很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隐晦的方式,肯定达不到他所希望的效果和目的。
  《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自身也存在难以解释的矛盾。一部长篇小说不同于一篇小品文,写一篇小品文,利用八股文的形式嘲笑八股文,抨击八股取士制度,这样的游戏文字并不鲜见。作者对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任何好感,而是刻意夸张放大八股文对股的呆板,文句的拖沓,意义的重复,由此呈现鲜明的反讽意味。例如,“光绪朝,有诏厘正文体,孝钦后之意也。或仿制艺体书其后,寓谐于庄,声调谐畅。”标题为《厘正文体上谕书后》,为便于说明问题,特引述末二比如下:
  今得圣母当阳矣,讲求正学,纶绊频宣,语好新奇,功令有所必黜。吾知培闾左之佳子弟,蔚朝右之贤公卿,在此一举也。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实式凭之已,圣治之隆之万不替也。金陈章罗,颁为程式,谭林杨宋,在所诛锄。穆穆皇皇,群上无疆颂焉,何莫非重视八股哉!
  今又懿旨下降矣,诰诫试官,禀承有自。鉴衡偶舛,磨勘之咎难辞,吾知保四千年中国之文明,壮四千万士林之元气,恃此一策也。周公、孔子,斯文未丧,保佑命之已,猗欺盛矣哉!文明以正,有道万年,他邦人士,行将拭目俟之矣。
  反话正说,皮里阳秋,嬉笑调侃,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儒林外史》生员类型研究
    笑谈《儒林外史》之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在当今的现实意
    《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
    解读《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