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质疑           
《儒林外史》结构反讽说质疑
从政者何如子日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公孙丑问日夫子当路于齐(二章)》、《齐人有一妻一妾(一节)》。在这五篇制艺中,其中四篇的大结仅用一句话结束,如“子大夫更思之,慎无以媚言可也”,“吁,彼固不识人间有羞耻事,其骄也不亦宜乎”,而《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一篇,束比结束即全篇完结,再未另拖大结部分。因此,从刘熙载的八股文理论和制艺文章均可以看出,“推”这一功能所对应的部分并不是指大结,而是指八比正文。
  其实,从明清八股文的演变来看,“原、反、正、推”不涉及大结也有其内在原因。八股文程式形成之初,大结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顾炎武在《日知录》卷16“试文格式“中说:“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但由于有的考生在这一部分中语涉实事,言辞激烈,以及暗通关节等多种原因,大结部分则由最初的自由发挥,至万历间变为不可涉及本朝事,再至清代康熙时遂舍去不复再用。虽然乾隆                       

论文联盟*编辑。

年间有人提出恢复大结的建议,但却遭到了反对。梁章钜《制艺丛话》中记道:“前明制义,每篇之后,多有大结。本朝陆清献亦尝论大结之不可无,汉唐以下之事,皆可借题立论,随题可以缀入。明之中叶,每以此为关节,后因文日加长,此调渐废,至我朝康熙六十年,始悬之禁令。乾隆十二年,编修杨述曾,忽有复用大结之请。大学士张廷玉等奏驳,以为若用大结,未见有益,而弊窦愈起,断不可行。其议遂寝,至今遵守。”但实际上早在康熙十六年就已经废除大结了,《钦定科场条例》记:“康熙十六年议准,乡会应试诸生文字内,概不许作大结。”因此,可以说八股文的大结在清代康熙十六年之前和之后,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其后,八股文仅用一二句结束全篇,或束股作完即全篇结束。刘熙载为晚清时人,对大结的态度当不出此,故其所讲“原、反、正、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儒林外史》生员类型研究
    笑谈《儒林外史》之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在当今的现实意
    《儒林外史》市井四奇人的思
    解读《儒林外史》中的匡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