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人道主义旗帜下的民族主义走向           
人道主义旗帜下的民族主义走向
反对威胁其自由的敌人时,我感到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钦佩中国。就凭着这种争取自由的决心——在深刻意义上是天性的基本美德,我知道中国是不可征服的”[10]955。的确,抗战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的顽强不屈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海军陆战队上尉埃文斯•卡尔逊(Evans Carlson)在1937年9月11日写信给罗斯福说:“我简直难以相信,中国人民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是那样的齐心协力。就我在中国将近十年的观察(卡尔逊曾于1927年2月至1933年1月、1933年3月至1935年两度来华),我从未见过中国人像今天这样团结,为共同的事业奋斗”[11]35。
   林郯的性格再一次发生了突转。一个负伤的日本兵被他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他从死者身上搜出几张照片,照片上有个漂亮的女人和四个孩子。他心里涌出一股怜悯之情。他知道自己有了很大变化,暗自问道:“鬼子走了以后,我们还能把过去的自我找回来吗”[9]212?他开始对沉浸在杀敌快乐中的大儿子和小儿子产生强烈不满,甚至希望自己的小儿子在战争结束之前死掉,免得以后成为“暴君”,使百姓听论文联盟Www.LWlm.com其摆弄。林郯陷入激烈的矛盾之中。即使是玉儿,赛珍珠也让其在毒杀敌人之后经历一番内心搏斗,她承认有时会因此痛恨自己。这种反思在国内作家笔下是不多见的。郭英剑说得好:“这种思考超越了时代,也超越了时空。在战争时期就看到了这一点,不能不让人感佩作者的洞见。走笔至此,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过去的抗日文学作品,遮蔽了中国人所受到的苦难,特别是心灵所遭受的创伤以及对这苦难的痛苦思考,而仅是彰显了中国人以打仗为乐甚至是以杀日军为乐的一面,实在是冤枉了各个时代都挚爱和平的中国人民。”[1]

 当代学者陈思和认为,从抗战爆发到“文化大革命”的4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特殊阶段,是战争因素深深地锚入人们的意识结构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的阶段。当带着满身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事业以后,文化心理上依然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实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奇特结合,民族主义情绪的高度发扬,对外来文化的本能排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的“美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教育的影
    语文教育的理想主义特性
    通向《逻辑哲学论》神秘主义
    西藏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
    民粹主义激荡西方社会之根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基层
    民间收藏组织在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