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佛教生死观心理学分析           
佛教生死观心理学分析

佛教生死观心理学分析

 人生于世间必然有死亡的一天,既然人都要以不同的方式步入不同的临终期,就应该早早做好精神和生理上的准备。人们对有尊严的死亡的关注促进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的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死亡,但是也忽视了精神成长需求的普遍性。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要经历五个阶段论文联盟www.LWlm.Com,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和接纳,这表明精神需求具有普遍意义。“在剧烈受苦的情境中,对意义的需要与对幸福的需求是同等强烈甚至更加强烈的。”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意义则是一种精神体验,引申到死亡中去,死后的安心,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无怪乎在步入老年期研习佛教典籍成为一些人的选择。
  佛学可以说是某种生死学: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是解决生的问题;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解决死的问题。强调因为人有“隔阴之迷”,换了一个身体就不知道前生后世,因此自古以来对生死茫然无知,成为天下最难解决的问题。佛教如何看待生死呢?生死如植物的开花结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这就是生死;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晚上睡觉,早晨起来,这都是生死。强调人不是到了死后才是死,还有精神上、思想上,每天都有几百次的“千生万死”。人的心,每天都在十法界来回无数次,人体的细胞,每七天新陈代谢一次,这都是生死。所以,生死就是好好坏坏,生生死死。过去一位禅师看到人家喜获爱子时说:“你们家多一个死人。”这是在陈述生命的实相。人既然出生,必定会死;人死后,还会再生。如环形的钟表,圆形的器皿,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生死在佛教中只是一个循环,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不是开始,收,不是结束;开始中有结束,结束中有开始,所以死亡并不可怕。
  藏传佛教中的《西藏生死书》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密宗经典,其对藏族人的影响,尤其对藏人生死观念的影响,不容忽视。它既是死亡救助,又是生死教育,涵盖人从生至死的一切人生课题的智慧,这些内容具有强烈而广泛的心理学意义和现实的情绪调节功能。它引导人理性面对生死拷问,对于许多人所恐惧的死后的世界,死后的去向的问题它所展现的答案是:人必定走进漆黑的坟墓。但是它同时又采用一种关于死亡的神话设计出其他形象,展现死人国里有益而丰富的图景。对于思想来说,一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佛教生死观的心理学分析
    美学: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
    当代中国的佛教回潮及其影响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
    白云寺与古代稀有佛教乐器“
    关于财务生死比率的探讨
    关于财务生死比率的探讨
    生死大营救
    佛教\基督教与马克思
    宫体诗的隐性佛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