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佛教生死观心理学分析           
佛教生死观心理学分析
回说至少具有人类层面的心理结构的意义。这可作为分析心理学的原型模型或无意识结构模型。
  佛教中重要的一个观点是生命有轮回,而轮回的解释则是:如果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可见轮回是一种相同命运的循环。轮回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是存在的,其存在的时间段为:精神痛苦反复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直到其生命结束,身体和心理一起消亡,这种痛苦才会消失。这种痛苦在心理咨询中有另一个名字——行为模式。一旦一个人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就决定了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虽然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无所谓下辈子,当然也无所谓下辈子还这样,但是在人的一生中,有的人一生顺利,有的人一生痛苦,确实是一个事实,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再社会化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有的人形成了积极地行为模式,一生顺利;有的人形成了消极的行为模式,一生痛苦。
  虽然佛教用一种具象的手段来描述这一概念,但是无疑,给在痛苦和恐惧中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希望和寄托,使得他们通过在“现世”的修炼来改变“未来”的命运,减轻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宗教也许不会促进科技发展,也许被看做迷信,但是对于人们的心灵的慰藉则是科技所达不到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看重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更是心灵的宁静以及精神的健康,而佛教关于生死的观点对于人们的慰藉补充了科技和心理学所达不到的领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宁静。如果临死的病人有充足的时间来克服恐惧,去顺应不可避免的死亡,或者从周围的人那里得到适当帮助,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出宁静平和的状态。我们知道,对死亡的恐惧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一个人无愧于任何人,那么对死亡的恐惧就要小的多。相反,心中有愧疚的人,就会对死亡特别恐惧。在心理学上这叫自毁行为。而很多自杀的人都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毁行为者。所以,有好的心态就不会恐惧死亡的来临了。由此,对于那些即将面对死亡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应该是全人的照顾,并非只针对病况或某一器官来治疗。另外,应该协助家人一起面对亲属即将和已经离去的悲伤。心理指导应贯穿始终,陪伴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并帮助家属度过低潮期,这也是宗教和心理关怀的理想范围。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佛教生死观的心理学分析
    美学: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
    当代中国的佛教回潮及其影响
    现象学心理学与佛教心理学
    白云寺与古代稀有佛教乐器“
    关于财务生死比率的探讨
    关于财务生死比率的探讨
    生死大营救
    佛教\基督教与马克思
    宫体诗的隐性佛教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