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

略论“海派文学”的都市精神与市民意识

 严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格讲,海派文学并不是一种界定明确的文学流派,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租界文学和洋场文学的混合的文学现象,以其特定的地域文化为依托宣泄着它的独立另类与标新立异。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海派文学有两种传统:一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如新感觉派;一是以左冀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评,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到40年代,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这两个传统融合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审美范畴。”[1]但是,这几种说法都有着偏颇之处:在时间的延续上,只关注了1949年之前的前海派文学,而对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海派文学视而不见。因此,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海派文学应该是指“以上海都市文化意识为内核的,以渲染上海风貌、塑造上海灵魂等为己任的作家作品。”[2] 海派文学的沿袭流传并非延续性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一度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再度振兴。在此,本文着重论述20世纪30、40年代的海派文学所显现出的现代意识与文化自觉。
  商业化氛围中的都市精神自觉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变。在都市商业化氛围中,现代意义上的海派文学产生了。无论是以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性爱小说作家群”小说,还是以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还是4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十里洋场”娱情小说,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商业化共同特征不能不引起普遍的关注。
   商业化的文化市场背景、日益健全的稿酬制度保障、著作权法律保护的实现、现代媒介的大力推动,为作家进行商业化文学创作奠定了物质与制度基础。由此大多数作家认识到经济属性对人的合理意义与社会价值,确立了“以文讨生”的商品意识。苏青就曾感叹:“我很羡慕一般的能够为民族国家革命或文化或艺术而写作的人,近年来,我是常常为着生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试论“三个代表”要求与工会
    略论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
    从城管执法论“相对集中行政
    略论高校卫生机构的定位与职
    论“人肉搜索”侵权责任
    试论“国学热”对马克思主义
    略论美术课程中的美术字教学
    略论当代中国的林业科技推广
    略论新经济形式下会计信息质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