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社会主义模式”从“一”到“多”的嬗变           
“社会主义模式”从“一”到“多”的嬗变
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影响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进行了短短六七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就病逝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简称“苏联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指苏联在推进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的具体制度。
  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苏联深处帝国主义的仇视和包围之中,随着国际形势的紧张,苏联每时每刻都要防止被资本主义吞噬。在这样极其险恶的历史条件下,苏联需要迅速增强其经济和军事实力,需要全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高度的集中化,需要有集中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宏观调控的能力,于是高度集权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建立就有了现实可能。再加上,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某些原则性的设想作为标准,生搬硬套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结果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模式。
  不可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于巩固和保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功不可没,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立了国有制为中心的生产关系体制,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带有开创性;保证了苏联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的高速发展,仅仅用12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间才完成的工业化任务,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在法西斯德国反动军事侵略面前,保卫了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为政局稳定提供了基础,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培养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等等。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高度集权的弊端到了40、50年代以后日趋显露出来,最主要体现在中央统得过多、管理得过死,官僚主义、平均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产业结构完全失衡,人民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方面。

  当今社会主义各国在历史传统、发展水平、资源与市场状况、国民素质、周边环境等方面有显著差异,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国情的差异性,要求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改革与建设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于这种共识,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幽默笑
    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浅谈管理会计师职业及其社会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的困境
    人口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与社
    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
    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问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经济和
    研究:政治哲学视角下的公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