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奶业是一项重大战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我国奶业发展,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其中奶业经营体制和产业组织制度如何创新,就是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奶业发展紧迫需要推进经营体制创新
加入wto后,给中国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冲击。从近年来情况看,加入wto后给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些问题,或者是“绿色壁垒”等问题;深层次看,有两种挑战是很值得重视的:一是对我们经营体制的挑战,二是对农业管理体制的挑战。
目前,奶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已十分激烈,快到“白热化”程度。激烈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1、国际竞争国内化。现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乳业品牌,已全部打入中国市场。去年下半年,法国达能参股光明乳业,意大利的帕玛拉特也进入南京。2、国内大乳制品企业,知名名牌之间的竞争。随着奶制品市场容量扩大,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愈来愈激烈,对奶源基地和销售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京、沪、津等大市场已成为国内外乳品公司实施营销战略的火力交叉点。在一个城市都是十几个品牌,运用各种手段开展促销竞争。
中国奶业面对加入wto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形势,作为企业来讲,只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积极推进奶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竞争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两个要素:一是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二是市场的应变能力和手段。要在这两方面提高水平,不断探索奶业经营体制,包括奶业组织制度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环节。localHost目前奶牛养殖户组织化程很低,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连结机制不够完善,有些奶制品企业和奶牛基地的农户就出了问题。如去年湖北、甘肃等地方都发生由于公司单方中断购销合同,很多奶农将鲜牛奶倒在公司门前或农田里。去年从2月5日至4月底,荆州奶农倒进农田的牛奶达5万多公斤,奶农直接损失超过7万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建立一种协调的关系,进行有效的连接;如何与国际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行竞争?我们农户在经营上的问题已显露得十分突出,只有加快实现奶牛养殖户经营新的联合和合作,实现一种新型的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提高奶业经营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才是最佳对策。
二、依托奶牛合作社形成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我国奶业经营体制的制度创新,应该按照农业产业经营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在奶业的产业链上加以应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已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在实践中已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上是把现代工业、现代商业和农业紧密结合,改变过去产、加、销相分割的状况,使农业形成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产、加、销一体化有机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奶业产业是非常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来运作的,比较适合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和行业化协调这些产业化经营特征进行运作的,关键是要使奶业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使养殖农户、加工和销售企业等多元参与主体,形成一个紧密联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因此,我们探索奶业经营体制创新,重点要研究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把奶源基地建设好,采取什么形式能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经营地位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如何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三是龙头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户的产销连接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四是龙头加工企业之间如何通过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加强行业的协调、自律和服务。这里重点探讨一下依托奶牛合作社形成的产业化模式问题。
(一)奶业合作社是国际普遍经验。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乳品的产业体系中,合作社是乳品产业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据1998年资料,世界25个大乳品企业,其中有10个是合作社性质的,如世界第二大美国乳农公司,营业额每年达68.9亿美元;世界第四位乳品大企业荷兰的乳制食品合作社,年营业额54.51亿美元,还有丹麦、法国、瑞典、芬兰、德国、新西兰的乳品合作社,都在世界乳品企业25强之列。据我在新西兰、美国考察,养殖奶牛的农户联合起来办合作社,合作社再办乳品加工企业,在国际上是一种很流行的形式。合作社在国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国际普遍经验,在欧美国家已有100多年历史。据资料显示,美国目前有4663个合作社,其中合作社的销售营业额,1995年达601.78亿美元。由合作社营销的奶制品市场份额,从1951年的46%上升到1995年的85%(1961年58%、1982年77%、1988年76%),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国家农业合作社生产销售的牛奶,都占到市埸份额的60%以上。说明在发达国家,合作社这类组织形式,加工和销售的奶制品,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
(二)依托奶牛合作社为载体形成的奶业产业化,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种奶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各地奶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大体有三种类型:
(1)“公司+基地+农户”。即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牛养殖小区、专业村的农户通过签订收购合同,收购牛奶,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2)“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即奶牛养殖小区或专业村的农户,在自愿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奶牛专业合作社(协会),再由奶牛合作社通过合同等形式,与乳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3)“公司+奶牛养殖场+农业工人”。即乳品加工企业自办奶牛养殖场,由农场工人养殖奶牛。
以上三种产业组织形式,各有特色和利弊。目前,运用得较多的是第一种,而第二种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形式,在北京、山东、浙江、黑龙江等许多地区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之中。第三种组织形式已比重很小。
从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看,据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