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研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研究
“以英美为师”。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掀起“求富求强”的运动,但西学融入中国对中体产生了冲击。鸦片战争时期“师夷”的朦胧目标也逐渐地清晰起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并进行“百日维新”,试图仿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严复大力传播西学,向往英国式的民主。而以西方国家为榜样,寻求救国之路的顶峰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以美国为蓝本,以西方传入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民主共和国方案作为思想武器,投身革命。但是,在西方国家取得过一定成效的政治制度,移植到中国却水土不服。人们对走资本主义道路产生迷茫,甚至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也产生了怀疑。孙中山“思患预防”的补救设计十分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中国的先进分子期待有一种新的救国模式出现。“五·四”前后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罗家伦等人在文章和通信中对俄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作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法国革命已经过时,代表20世纪新潮流的是俄国革命。“走俄国人的路”就是在这样的比较中作出的选择。究其原因,一方面,十月革命胜利时的俄国,是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其经济、政治条件与“五·四”时期的中国有一定可比性,使当时中国的先进分子易于认同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俄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对于当时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中国人而言,它无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此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苏俄,向中国展示了它的友好姿态,与之前俄国的态度大相径庭,令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更有好感。于是,对西方的幻想破灭,从“以英美为师”转向“走俄国人的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整理。路”,成为一大批“五·四”知识分子的选择,这个选择客观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进程。
  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吸收新营养、新见解和扬弃旧事物、旧思想的辩证否定过程。
  
  三、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一)传播内容的实践性。早期,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因而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和中国早期先进分子的爱国热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一开始传播就不是被当作一种只是纯粹的理论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西方哲学本体论与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技术本质观
    网络传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
    论马克思人格价值思想的哲学
    市场经济伦理视域的马克思主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光
    论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政治的关
    指导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