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书信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经济论文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

作者:张向阳 党胜利 刘志峰

[摘要]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创建了一个开放、多元、协同、创新的生态空间,改善了京津冀区域间交互作用、催化影响的互动态势。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创新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多层面机制。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在多数学者看来,京津冀区域之间形成的经济系统具有类生物性,其中区域内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对其他城市产生影响,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将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视为以功能聚类的社会经济系统,由北京、天津与河北省诸城市构成;二是将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划分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子系统;三是将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归结为区域内部城市之间通过物质、信息、技术、人员和能量的交换流通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系统。从整体上看,现有研究的多是基于微观角度来探究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相关问题,从区域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的论及较少。本文认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就是以区域经济与相关要素、环境之间关系为主体要素,以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为客体因素,以区域内部城市之间功能、优势和地位互补为介体要素,以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要素所形成的复杂有机系统。LOcalhosT
作为一个复杂共生的有机系统,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多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诸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活动等,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不可或缺,它们既是构成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条件。第二,复杂的关系结构,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不同性质、类型、行业的经济往来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进而在内部形成一定结构,在外部表现一定秩序,区域内部任何两个城市组成的经济生态系统又是从属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第三,特定的功能表现,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这是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具有不同于各个构成城市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是由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决定的,而单个构成要素则不具备。如果一个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消失了,其独有的特定功能就将被取代,它将面临消亡或解体。
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介体要素和目标要素的复杂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多样构成要素、复杂关系结构和特定功能表现的有机系统。除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之外,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时空承接性。从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教育系统、文化系统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物能联系,这些系统的发展变化总是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制约其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变化。从时间发展来看,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是北京、天津、河北省诸城市长期适应外部环境,在彼此交往协调、相互适应过程中形成的有机功能体,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绝非彼此独立、互不影响,而是一种网络式交叉的结构关系。
2.动态适应性。主要体现在系统对所依存环境的适应与各构成要素对其所依赖环境的适应两个方面。前者既表现为系统主体通过内部结构调整、功能机理优化和运作机制健全来适应环境条件,也表现为有机体通过适当改变环境条件、有效变更资源取向,使得环境朝着有利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演化。后者表现为系统主体通过内部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要素目标内容、丰度效度的不断改变,来提高京津冀地区的区位优势与综合实力,增强京津冀地区发展的西同性与互补性,达到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效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目标。
3.自校平衡性。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也具有自校平衡性。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它会根据环境发展走向及时完善内部结构,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短时期大量的输入系统内部,会引起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为了确保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通常会合理协调内部要素的结构关系,有效搭配要素组分的比例关系,充分挖掘要素的功能潜质,及时与外部环境进行多层面的交往活动。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的本质特征
1、在性质特征上,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是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外在关系的,体现生态关联、生态适应、生态共生和生态平衡并不断遗传、变异和演化的复杂自组织系统。作为经济发展生态化趋势影响下的区域经济活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是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诸城市以彼此经济交往的融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的一种共生现象,为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诸城市之所以能形成联结共生态势,除了区域经济交往需要外。更在于这种共生态势能够产生多元复合、排列合理、组合有序的生态关系。由于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内部的协同适应性,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交往具有更加有利的生态环境。不仅如此,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还通过内部要素的有机协同与外部环境的适应互动,产生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诸城市简单叠加所不具有的新的功能,即系统整体性。在区域内部城市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自组织产生的对内和对外的共生效应,正是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本质的集中表现。
2.在形态表现上,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是由要素形态、结构形态、功能形态和价值形态等多种表现形态构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看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生态系统运作机制研究》的网友还看了:
    [经济论文]简论空间经济学的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研究
    [经济论文]河北物流与京津对接的区域理论探析
    [经济论文]对于京津冀区域产业协调机制的建设研究
    [经济论文]保定市农业对接京津发展策略研究
    [经济论文]河北环京津区域发展研究
    [今日更新]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企业管理]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经济论文]浅谈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分析与优化建议
    [经济论文]基于合作博弈的京津冀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经济论文
    普通论文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普通论文黑龙江省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对
    普通论文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
    普通论文浅析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与规范
    普通论文城市体的产生过程与聚集作用双向
    普通论文品牌家具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
    普通论文从实践到理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普通论文试析关于我国推出本土股指期待的
    普通论文IT时代的劳动价值解析
    普通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股权结构的实
    普通论文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问题探索
    普通论文当前中国乡镇财政运行困境及其路
    论文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浅谈医院住院处管理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在集团公司下半年工作会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高雅艺术如何能更好的在
    普通论文[企业管理]理性与情感的共融—洛阳
    普通论文[经济论文]论中国金融机构纳税问题
    普通论文[今日更新]从行政法角度看中国民间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浅谈美国薪酬管理模式对
    普通论文[免费范文]辩论赛主持稿2
    范文大全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XX乡镇纪检工作落实汇报
    普通范文[科学发展观]集团党总支学习实践科学
    普通范文[演讲稿]工程处质量安全科科长竟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县政府系统科学发展观演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2年学校元旦新年文艺
    普通范文[实习报告]2011年暑期xx石油中国有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2011年端午节放假通知,
    普通范文[范文大全]农村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
    演讲致词
    普通演讲[节日祝福语]2011兔年给客户朋友新春祝
    普通演讲[会议发言稿]在2009年纪检监察干部业务
    普通演讲[礼仪主持范文]2013公司团拜会主持词范文
    普通演讲[开业开幕]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与人力资
    普通演讲[就职演说]销售总监就职演讲
    普通演讲[节日祝福语]2010虎年春节贺岁短信
    工作范文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切实加大信贷投入  促进农
    普通领导讲话[反腐倡廉]严肃党纪 惩防并举 推进
    普通总结[个人总结]政法委办公室个人年终总结
    普通汇报体会[经验材料]关于水务产业改革与发展思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支付令异议书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十佳学习型单位申报材料
    普通总结[工作汇报]香港苗圃行动希望工程助学
    普通总结[工作计划]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坚持四措并举 促进土地流转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希望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产生
    普通公文方案[公文写作]关于成立新闻志愿者协会的
    普通公文方案[企划方案]校本培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