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中国的银行主导公司治理模式           
论中国的银行主导公司治理模式
”即股权相对集中的模式在发展。[11] 
  三、关于银行作为转轨国家公司治理实现机制之核心的观点 
  因为大股东治理模式会涉及对小股东的剥夺,所以往往被认为不如大债权人即银行主导的模式,后者对转轨国家公司治理的意义在实践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例如Bergloef在为世界银行做的一项研究认为:“银行更可能成为(转轨经济体)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角色”。[12] 
  具体而言,相关人士把德国和日本视为采用债权融资、由同时扮演债权人和股东角色的银行施加控制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国家。[13]支持者认为,在德日这样的机制中,管理人能从长计议地进行管理,银行与公司之间的长期的、多维的关系,使得资本提供者所能获得的关于公司绩效的信息比股票市场和会计手段所能提供得更多。[14]美国式的股票市场中心体制只能用短期化的股价和会计报告来衡量绩效,因此经理人也必须投资于能够被没有其他信息来源的投资者清楚的观测到的具有短期效果的项目。[15]管理者们往往忧心于季度收入增长,股票市场的变化无常则由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存在而加剧。[16] 
  在德国,对公司提供主要资本的银行一般也持有该公司较多的股份,并往往同时作为其他股东的股份保管人,可以在股东大会上代为投票,这使得银行可在实践中控制比例较大甚至过半数的表决权。同时,作为债权人兼股东,银行在凌驾于董事会之上的监事会中也有较多的代表,有其内部信息渠道,故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来减少代理成本、实施公司治理。[17]总之,银行被赋予了极大的影响力,也抑制了其他股东参与公司治理。[18] 
  日本的主银行制[19]也是如此。日本商法传统上比较限制股权融资手段,发行股票期权以及其他股权或类似股权工具比较困难。日本的银行通过设立一个债券委员会以限制公司债的发行。该体制强调保护商业债权人,其公司治理极大地隔绝了外部对管理层的压力,在日本式公司治理时期的全盛时期,银行信贷是公司最主要的融资来源。 
  这种相对孤立和保守的状态的公司治理,即青木昌彦所谓的J型公司治理被认为和日本的产业特点即强大的制造业有关,其对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大规模投资使得在产品市场发生线形变化时,公司能做出特别迅速的反应。[20]换言之,这种公司治理体系与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机制内在相关。作为监管者的主银行通过或然性监管(contingent monitoring)和交叉持股机制保护管理者和工人不受股东要求的侵扰,从而确保了终身雇用的承诺,但在业绩低下时也具有进行干预的能力。[21] 
  特别地,作为非西方国家的日本由于工业化、发达化较晚,一度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信息问题”,如缺乏商业名誉约束机制和对复杂市场的分析能力,发展证券市场的条件更为恶劣,所以似乎得到了转轨经济学和法学家更多的重视。[22]有学者直截了当地说,对东欧、中国、越南这样的转轨国家来说,如果要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话,就该学习日本的制度,因为西方的资本主义中的法律、政治和经济基础设施都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有不少是不太容易复制的。而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产生的起步条件较低,二战后金融市场明显高度不完善、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故以银行为中心的组织可以克服转轨国家在资本市场制度方面的历史缺陷。[23]甚至世界银行曾经资助出版一部论文集,名字就叫《日本主银行体系:对发展中和转型经济的适用性》。[24] 
  四、银行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 
  银行主导公司治理模式在相当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取得了成功,前述观点也有其可取之处。然而,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转轨国家实现良好证券市场治理机制的途径有多种,法官能力不足、公司和证券诉讼难以发挥效用的缺陷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实现,而未必只能依靠内部监督人的机制;[25]另一方面,银行主导模式本身的缺陷正在不断暴露,而且可能越发地显得不适合于中国这样的处于发展中的转轨国家。 
  (一)从长期看,证券市场是比银行更有效的监督方式 
  如前所述,银行主导模式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较好的控制经理人的代理成

本的能力,故在一国对自我交易的控制较为薄弱、证券市场难以繁荣时,作为一种控制机制出现。[26]银行能够被认为不仅有能力而且也有动力对经理人实施认真的监督。[27]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即使是在德国,银行由于往往与被其控制的工业企业相互持股,故而彼此之间被绑在一个复杂的网络里,“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管理人员联合起来以互助的方式巩固各自的职位”。[28]实证的经理人更换率的实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中国哲学思想在太极拳形体动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眼中的中国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
    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课题——游
    浅议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道
    当代中国环境法的“实施困境
    浅谈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
    当代中国行政控权理论的理性
    中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建设
    从赵作海案看我国的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