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有限性视域           
中国哲学本体论中的有限性视域
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无法把握的。康德认为,对纯粹理性的能力的批判表明,我们只能认识到对象中那些由我们理性所放入的东西,而形而上学则力图借助于纯粹理性,也即先天概念来认识。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使我们相信,认识是不可能越出经验的范围的。,在经验中并不提供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从纯粹理性中扬弃它对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的奢望,扬弃对人是一般先验对象的奢望。康德揭示出,由于人局限于经验世界,其认识能力不可能超越经验范围而进入无限领域,去把握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死。由此可见,人的认识能力表现为有限性。
  中国哲学家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问题。比如,老子对“名”的有限性的探讨,实际上内在地反映出对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性的思考。老子认为:“道常无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这里的“制”是制造、制作之义。在无限性视域中,“道”以自身为根据永恒、独立存在,这样的存在是无法用经验性之“名”来概括和说明的。人认识“道”就必须使“道”成为经验的对象,这就需要“制名”。“制名”就是起名。从认识规律看,“制名”的目的是在对象中把握实在,即“制名以指实”。在此意义上,对象与认识的关系,似乎不仅仅在于“制名以指实”,而且也在于“指实以制名”,即“制名”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必要性。但在根本上,由于“名”是有限性视域具有自身局限的规范,某“名”一旦确立便被赋予了相对的确定性,即苏辙所说:“凡名皆可道者也。名既立,则方圆曲直之不同,不可常矣”。因此,虽然老子肯定“制名”的必要性,但对其局限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即“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是知道止于何处之义,其显示了对“名”的限定或限制。以上老子对“名”的必要性和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美学辞典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学
    日译西学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
    浅析《周易》精神对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的法眼
    从中国电视剧发展看电视剧文
    中国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的合
    软实力视阈下中国电视剧国际
    中国电视剧的国际传播策略分
    中国电视剧市场迎来自制剧的
    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