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汉语、文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首先在全国79所中学实验。1956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材分成汉语、文学两科教学并使用新课本的通知》,分科教学于1957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二、政治语境下文学教育的工具化
  
  汉语、文学的分科实验,第一次把中学文学教育提高到课程的高度来认识与实施,这是中学文学教育史上空前的创举。作为课程或学科的文学教学,1956年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中都对文学教育做出了明确的定位。大纲开篇就是:“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是帮助年青一代认识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对年青一代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
  这就是典型的“文学工具论”,即文学教育作为“手段”与“工具”而存在,文学教育的功能在于认识与教育。就是说,除了作为“手段”与“工具”之外,文学没有自身的本体价值;除了认识功能与教育功能之外,文学没有它的审美功能。
  文学作为认识生活的“重要手段”与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力工具”,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学大纲、文学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将文学教育的目标分为“教养”和“教育”两个层面,既是文学工具论的思想反映,又是对苏联经验的搬用。有人将1958年初中文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与当时苏联五至七年级文学大纲相比较,结果发现:二者都是将文学教育任务分解为“教养”与“教育”两个方面,且内容有着明显的借鉴痕迹。如在“教养”方面,都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都要求在学习和研究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教育方面,都强调文学教育要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等。
  50年代,政治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强大的政治氛围下,文学教育坚守着“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原则。这样,文学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工具,又被狭隘地理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论《汉语新文学通史》的学术
    汉语占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评朱寿桐主编的《汉语新文学
    教导的结果、文盲一例
    浅谈汉语普通话声调的作用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问题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汉语声调发
    欧美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