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为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的工具。这种政治工具化的特点从当时的文学教材及文学选文中得以彰显。
  其实,早在汉语、文学分科之前,政治化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1950年至1955年的初高中语

论文联盟*编辑。

文课本中收了大量解放区的新闻作品、列宁和毛泽东的政论文以及苏联的红色作品,大多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时文。诸如反映工人阶级论文联盟www.LWlm.coM革命斗争的、反映抗美援朝的、歌颂中苏友谊的、丑化美国的。以1953年出版的高中语文修订本第一册为例。在18篇选文中,大多为当时主流报刊发表的政治性文章。其中第二课《十二月的莫斯科》课后练习二为:“斯大林和毛主席会见了,对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这是可喜的消息,为什么?对于帝国主义和战争贩子,那意义是什么?”课后练习四为:“‘中国人民有了毛泽东同志就有办法了。正像世界人民有了斯大林同志就有办法了一样’想一想这句话里包含的真理。”可以想象,这样的语文课或文学课,事实上已不是语文与文学,而是政治。文学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服务于政治教育。
  到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时期,文学教学的政治化色彩依然非常强烈。当时,文学大纲极力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政治性、阶级性、人民性。因此,“阶级分析”的思维方式与解读话语总以极其强大的力量将中小学文学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僵硬框架。“文学”总是与“揭露”与“赞颂”联系在一起,总是与“阶级”“斗争”“剥削”“压迫”联系在一起。
  在“政治第一”的原则下,文学教材的选文视野相当狭隘。此时,二三十年代国文教材中频频亮相的作家,如胡适、周作人、蔡元培、梁启超、朱自清等,全都销声匿迹。在老作家阵营里,入选作品最多的作家是鲁迅。当时,选人教材的散文与小说,都存在一个特点,即作品主题与当时的意识形态乃至政治话语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关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春蚕》、叶圣陶的《蚕与蚂蚁》《多收了三五斗》、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人选最多的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论《汉语新文学通史》的学术
    汉语占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评朱寿桐主编的《汉语新文学
    教导的结果、文盲一例
    浅谈汉语普通话声调的作用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问题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汉语声调发
    欧美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