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学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新作品,如柳青的《铜墙铁壁》,杨朔的《三千里江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赵树理的《三里湾》,等等。课本所选的诗歌,除民歌外,除“五四”以来著名的新诗外,就是《王贵与李香香》《回延安》等既有民族特色、又讴歌新时代的诗作。
  今天看来,50年代的文学教材的政治化色彩已经足够浓烈,但在反右、大跃进等政治背景下,文学教材依然受到批判。批判的主题有两个,一是认为文学教材不该选择那些表现人情之美的作品,二是认为文学教材不该选择那么多古代作品,存在“厚古薄今”的倾向。
  在50年代的文学教材中,选择《孟姜女》《牛郎织女》《夜雨寄北》《小二黑结婚》《蒹葭》《陌上桑》《孔雀东南飞》《雨霖铃》等与男女情爱或婚恋相关的作品,今天看来实在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在当时却备受指责。实践中,有人提出:描写恋爱的作品会让学生追求低级趣味。本来,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这些作品表达的主题不是斗争,不是阶级,而是人性之美,以之作为教材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因为,“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但在极端的政治化思维下,这些作品却一再被人们批判。50年代文学教育对于人性的回避、对于心灵的淡漠、对于个体生命的忽视达到了何种程度,我们可想而知。
  除了批判这些人性化的作品之外,文学教材中的古典作品也遭到厄运。
  195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张毕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厚古薄今倾向》。他举例说:读《陌上桑》和读《小英难雨来》所获得的知识的实用性和所受的情感影响的健康程度,都很不相同。读《陌上桑》,认识罗敷这样一个古代女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到她那样坚贞不二的精神之可贵;读《小英雄雨来》,认识雨来这样一个少年在日寇各样各样逼迫下的生活与思想感情,从而感到他那样的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起来坚定不移的革命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之可贵。比较起来,后者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无疑更有好处。
  即使抛开思想教育的目标不说,仅从语言能力的养成来看,他认为古典作品也不及现代作品。为反对“厚古薄今”而不惜“厚今薄古”,这种庸俗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汉语文
    汉语新文学中的洛夫诗歌
    论《汉语新文学通史》的学术
    汉语占文学专业教学探讨
    评朱寿桐主编的《汉语新文学
    教导的结果、文盲一例
    浅谈汉语普通话声调的作用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问题
    土库曼斯坦留学生汉语声调发
    欧美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