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论中外文化之间的老生代散文           
论中外文化之间的老生代散文
者设想出两个“人物”,就某一话题展开辩论。对话体便于论题的展开和抽丝剥茧般深入,或环行旋转,螺旋般地逐级上升。论辩中的两个角色,其中之一可能代表作者,如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蒂,但也可能两个角色并不代表作者,作者隐蔽在两个辩论者的背后,他似乎是一名玩提线木偶的艺人,他自己的意见、观点在辩论“之中”和“之外”。应该说,这是散文叙事学上的一大创造,而且这个创造又是如此古老和如此具有生命力。有多位老生代散文家,在言说方式上回归到了哲理散文的源头,他们没有完全沿用“一贯”的“直抒胸臆”的独白方式,而是采用对话的形式,用假想的两个“人物”(有时是两个符号)的对话来抒“一己之见”,在文章中“一贯到底”。这当然不包括文中自然引用的对话形式。这种言说方式,使他们自己的诸多观点,能够在对话中一一道来,逐层展开。比文中只用第一人称,“一个声音”、“一个思路”,灵活许多。
  施蛰存早在1937年就曾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一人一书》(上下),以主人、客人的问答为线索,把作者所要点评的现代作家一一加以评说,形式活泼,表达自如,比作者一人“独语”,思路要开阔得多。这种对话的方式,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施蛰存应该是首例。在《雨窗随笔》的两章里,作者分别采用的是“客问”、“主答”以及“大学生问”、“教授答”的对话形式;到了《闲话孔子》里,作者采用的是“我”与“他”(一位好学的中年人)的对话形式。问答的主人公各有不同,但是问答的内容,都是作者一人的思想。问答的形式,简练精粹,直截了当。与施蛰存一样,金克木亦为使用“对话”形式的高手,他在《与诗对话:<咏怀>》里,更是别出心裁。施蛰存的“对话”,还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在金克木笔下,则出现了一个“人”与“诗”的对话,其中不光有“对话”本身的创新,而且还有“对话者”的创新。这里蕴涵着作者超凡的想象力。文章展开的形式是对话,实际上却是作者对于这首《咏怀》的新解。文章的言说方式与思想内容相得益彰。金克木的《闲话哲学》、《“重理轻文”一夕谈》、《文化百川汇大都》、《门外议儒家》、《妄谈孔子》都是对话的形式,对话者都是“甲”和“乙”。《北京对话》,是“A”、“B”对话。更有甚者,他的《范蠡、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用一个圆圈和一个方块这样两个图形,分别代表两个对话者,类似于计算机里的“0”和“1”。读者无论在何种心情下读这篇文章,都会首先被这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论中等教育语文中的修辞教学
    试论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造园的
    谈影响外文期刊利用的因素及
    试论中国师范教育专业的应用
    女权主义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
    试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
    论中国知识产权法立法完善
    论中国金融机构纳税问题的改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生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