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范文 | 演讲致词 | 汇报体会 | 总结报告 | 公文方案 | 领导讲话 | 党建工会 | 论文 | 文档 |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网 >> 论文 >> 今日更新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           
康德与先验论证问题
不能用一定的概念去思考,然而它的真实性(绝对必然性)也还是呈现于我们的‘虚一而静’的道心之前的。”“道”既然甚至无法用概念来加以思考,如何还能“呈现”在我们之前?这样的“呈现”不是成为一种很神秘的东西了吗?
  (二)就从“此觉与感受中”转出“智的直觉”这一点而言,同理,我们要问的是,它是现象上可认识的吗?不是。是经验上可证实的吗?也不是。是概念上可分析的呢?同样不是。诸如智的直觉也就是明觉的自我活动之“震动”之类的说法,只是一种譬喻性的说法,完全是非学理性的、非分析的,甚至有点概念游戏的味道。如果自我的“震动”这样含混的语言能够用以进行哲学证明,那还有什么是不可证明的呢?
  (三)对“德性之知”的论证。牟宗三提出,按照宋儒的说法,知不只是“知性之知”,还有“德性之知”,并认为“此德性之知亦曰‘天德良知’”。在引用了程明道的“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处于天,不系于人”之后,他断言,“此即纯然是天德诚明知自我活动,不是由于其他东西之影响而活动。……此在中国是宋明儒共许之义,几乎是家常便饭,然而康德处于西方学术背景之下,却反复说人不可能有这种知。”问题是,“知”是一个什么概念,属于什么范畴?自然科学之“知”与道德之“知”是否同属一个类型?在知识论中,“知”的构成被认为具有三个要素:真、确证与相信;也就是说,可知的东西至少需要是可辨别真假的。但道德并不是一个真假的问题,而是一个善恶、正当性的问题。
  (四)自由是否可以是一种“呈现”,而不必作为某种“假设”?当康德声称由于自由并非是可见的现象,因而不能断言它的存在,而只能作为“假设”时,是否他真的犯了牟宗三所说的错误,不恰当地把有关经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上一个论文:

  • 下一个论文:
  • 推荐文章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与高校思
    马丁.路德与德意志启蒙文化
    浅析康德伦理思想
    浅析康德的责任伦理观
    论康德的联结概念
    康德的美及其依附性
    康德对“自由”的思考
    试比较康德与尼采对形而上学
    试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